在本书考察时段内,关中地区的农业土地利用受社会与自然条件的综合制约,耕地面积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波段式变化,经历了抛荒一复垦一再抛荒一再复垦并逐步扩大的过程。乾隆初年玉米、薯类等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丰富了关中地区的作物结构,促使关中地区的耕作制度向多熟制发展。民国时期现代农业科技的引入为关中地区的传统农业土地利用带来了新的变化和生机。其中,政令、人口、水利、技术以及灾害是影响关中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清至民国时期,由于条件所限,政府无法在全盘掌握农情的基础上对农业土地利用诸因素进行宏观的调配和指导,在重大灾害来临之际,对灾情及预后处置乏力,使关中地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农业生产遭受了巨大损失。
本书运用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现代地理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方法,通过考察1644-1949年三百年来影响关中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的自然及人文因素,深入分析并探讨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尽可能如实展现关中地区土地利用的历史过程,为当代关中地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