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魏晋南北朝隐逸文学研究
0.00     定价 ¥ 10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2671974
  • 作      者:
    作者:李洪亮|责编:殷亚平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21-07-01
收藏
内容介绍
隐逸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思想更是普遍流行。受这种思潮的影响,隐逸文学创作也迎来了高潮,出现了“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不仅如此,隐逸文学创作一直贯穿于魏晋南北朝始终。《魏晋南北朝隐逸文学研究》对隐逸主题在魏晋南北朝每个阶段的特点的研究,对隐逸作品内部情感冲突的剖析,对各体隐逸文学之间关系的探讨,对隐逸思想与社会思潮关系的考察,有利于我们从新的角度,更准确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士心灵的律动,进而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规律,文学创作与作家心态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有更为深入的认识。此外,对家族隐逸文学风格的考察,对于更真切地了解这一时期家族文学的创作,也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展开
目录

上编
引论
第一节 隐逸文学界定
一、研究者对隐逸文学的界定
二、类书中隐逸文学的体裁分类
三、本书的界定:狭义的隐逸文学
第二节 隐逸思想的来源及先秦两汉隐逸文学发展概况
一、隐逸思想的来源
(一)儒家隐逸观
(二)道家隐逸观
(三)司马迁的隐逸观
二、先秦两汉隐逸文学概况
(一)先秦:隐逸文学的滥觞
(二)西汉及东汉前中期:隐逸文学的曲折发展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隐逸文学研究概述
第一章 隐逸文学创作与社会思潮及作家初始个性之关系
第一节 社会动荡引发的两类思潮与隐逸文学创作
一、隐逸思潮:士人的主动引退及无奈归隐
二、进取思潮:招隐、尊隐及抑制竞进之隐逸文学
第二节 作家初始个性与隐逸文学创作
一、作家初始个性与隐逸趋向
二、作家初始个性与作品中的隐逸要素
第三节 社会动荡、社会思潮、作家遭遇、初始个性与隐逸文学创作
一、作家个性与社会思潮的碰撞及其隐逸文学创作
二、隐逸文学创作的决定性因素:作家个性及个人遭际
第二章 物质生活与隐逸心态及隐逸文学创作
第一节 物质生活条件与隐者创作的关系
一、物质生活条件与士人心态
二、物质生活条件与士人的隐逸文学创作
第二节 彻底归隐之士的物质生活及其心态
第三节 半仕半隐者的物质生活与其隐逸文学创作
第四节 朝隐、中隐之士的物质生活、心态及隐逸文学创作
一、身在魏阙心念山林田园者的物质生活与其隐逸心态
二、谢胱、江淹的中隐心态与其隐逸文学创作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家族隐逸文学的独特价值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家族隐逸文学风格之纷纭流变
一、先秦、两汉家族隐逸文学情感、风格之凝重
二、魏晋家族隐逸文学风格之转变
三、陶渊明家族隐逸文学的至情与超脱
四、南朝家族隐逸作品风格之新异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家族隐逸文学的价值
一、家族隐逸文学风格多变的文学史意义
二、亲情对作家苦闷孤寂心灵的慰藉
三、家族隐逸文学中倾吐的作家真性情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家族隐逸文学的地位
一、家族隐逸文学在隐逸文学中的地位
二、家族隐逸文学在家族文学中的地位
下编
第一章 汉末、建安隐逸文学创作之低迷及原因
第一节 时代隐逸思潮与文学创作的不对称
一、汉末:隐逸思潮之兴盛与隐逸文学创作之低迷
二、建安:隐逸文学创作之衰微
第二节 汉末、建安隐逸文学的状况及特点
一、汉末:隐逸文学内在情感之剧烈冲突
二、建安:隐逸文学内在情感基调的平和
第三节 两阶段隐逸文学的隐、显变化
一、显性变化:由长篇碑文、长赋至诗、小赋、短论
二、隐形变化:隐逸的追求由外在的不得已渐至内心的倾慕
第二章 阮籍、嵇康隐逸文学创作与其个性之关系
第一节 玄风煽动下的隐逸思潮
一、孙登的隐逸思想及影响
二、阮籍、嵇康的隐逸思想
三、郭象《(庄子>注》思想对士人生活方式的影响
第二节 阮籍隐逸文学的情感、风格特征及其成因
一、阮籍的洒脱与苦闷
二、阮籍隐逸文学创作与其性格关系发微
三、阮籍隐逸诗的风格与隐逸精神及玄学之关系
第三节 嵇康隐逸文学之风格与其个性及隐逸精神之关系
一、嵇康内心的苦闷与其个性之关系
二、嵇康隐逸文学中的苦闷及刚烈个性下的恬淡
三、隐逸精神与嵇康隐逸诗歌风格
第四节 阮籍、嵇康隐逸诗、文、赋之比较
一、阮籍隐逸诗、赋中的苦闷与文、赋旷达格调的关系
二、嵇康隐逸诗中的人生体验与文、赋中内含的隐逸精神的关系
第三章 西晋隐逸诗、文、赋的特点及相互影响
第一节 论西晋隐逸诗
一、论西晋招隐诗的出现及其体现的时代精神
二、论西晋隐逸四言诗、五言诗之不同
第二节 西晋隐逸文的时代特点
一、“颂”“赞”“传”对隐者的倾慕及其时代意义
二、“论”文对隐逸精神及隐者意义的深入探讨
第三节 思归、“嘉遁”主题统摄的隐逸赋
一、思归主题的继承、深化与发展
二、“嘉遁”“应嘉”赋中“至人”形象的塑造
第四节 “逸民”意象分析
一、陆云的逸民情结
二、潘尼《逸民吟》、束皙《近游赋》中自我形象
第五节 西晋各体隐逸文学的关系
一、意象的渗透、内涵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各体隐逸文学隐逸精神的统一
第四章 时代隐逸精神与陶渊明之隐逸文学创作
第一节 道教影响渐趋扩大、玄释渐趋合流背景下的隐逸思想
一、葛洪的道教思想、隐逸思想
二、玄释合流及其对士人隐逸思想的影响
三、隐逸思潮高涨的时代
第二节 陶渊明家族的隐逸传统及个人交往、学习的隐逸背景
一、陶渊明家族的隐逸品格
二、陶渊明本人读书的驳杂及其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