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院通常对个别罪犯判处严厉的刑罚,但对公司适用的司法标准却大不相同。本书将读者带入一个复杂而妥协的后台交易世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审视了针对美国一家大公司提起刑事诉讼时会发生什么。
本书从广角镜头切换至近景特写,聚焦检察官办理企业犯罪案件这一微观视角,揭秘企业诉讼罪与罚之具象。
诚如本书作者所言,企业诉讼兹事体大,攸关民生福祉,不容轻视轻率。尤其巨型企业诉讼牵一发而动全身,波及范围之广、后果影响之深,往往为司法之不能负荷。大企业刑事诉讼案件往往沸腾舆论场中,面临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考验,检察办案细枝末节在放大镜下纤毫毕现,办案成色一览无余。保护与惩罚,孰轻孰重?宽严之拿捏,何去何从?涉企刑事诉讼每一个微观层面的问题都是难题,需要研究作答。
与自然人犯罪相比,“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朴素刑罚观在
缺乏“肉身”的企业面前宣告失灵,对企业的刑罚指向不再是直观物理意义上的牢狱、徒刑,换之以经济的惩罚与规则的制约。企业诉讼更依赖司法经验与理论建构,有自身规律逻辑。域外一些国家的诉讼制度中,检察官主导刑事诉讼,享有自由裁量权,在自然人犯罪刑事诉讼案件中作用巨大,素有“站着的法官”之称。而在涉企刑事案件中,检察官收敛锋芒,审慎博弈权衡取舍,定罪量刑不再是对称式惩罚,而是大量以不起诉、暂缓起诉协议替代公诉,广泛适用罚金刑,引入刑事合规计划,督促企业洗心革面、脱胎换骨。检察办案成为撬动企业从不规范到规范变革的强力杠杆。检察官借由办案发挥深度参与促进作用,倒逼企业重塑文化,使办案后续效应能走进企业会议室,引导企业重新编织运营轨道。
涉企检察司法实践赋予检察官这一全新角色,不仅要开展与违法犯罪的实力较量,也要考验检察参与企业后续治理的能力。从执法过严的安达信案到催促新生的西门子案,美国涉企刑事诉讼经历成败得失,检察政策数度修正,雇员刑诉、公司量刑等方面司法政策与司法实践同步演进。在涉企诉讼案件办理中,检察官在追诉大企业战役中既扮演打击巨人的勇士,又扮演企业辅导员,给予其接受改造获得重生的机会。当然,这种办案方式,使更多的大企业不会受到刑事处罚,让检察官背负了巨大质疑,个中得失利弊亦值得考量细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