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百年(精)/中国共产党理论武装一百年丛书
0.00     定价 ¥ 8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18150734
  • 作      者:
    编者:谢迪斌|责编:黎捷//梁晖//李宜励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一个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现实的行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而革命的理论一旦被伟大的中国人民所掌握,所激发的巨大能量,就必然转化成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强劲动力。本书以时间为主线,详细阐释每个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的发展内涵、动因、普及形式和宣传方法。本书的出版能够帮助认识和把握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规律,对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话语的通俗性转换
(二)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社会化传播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群众性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因
(一)武装人民群众的需要
(二)动员人民群众的需要
(三)引领人民群众的需要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与对象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
(一)理论教育与培训
(二)媒介传播与阐释
(三)群众实践与运用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大众化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建党理论宣传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建党理论教育
二、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理论的大众化
(一)工人运动理论的宣传
(二)工人运动理论的培训与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大众化
(一)统一战线理论的阐释与教育
(二)统一战线理论的运用与实践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大众化
(一)土地革命理论的宣传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宣传
(三)社会性质讨论中的唯物史观的宣传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宣传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
(一)“两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的基础
(二)《大众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范本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党的历史和革命经验宣传教育
(一)革命历史宣传教育的机制与政策
(二)革命历史宣传教育的文本框架与逻辑体系
(三)重要文献的出版与宣传
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宣传教育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验的宣传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
(三)社会改造理论的宣传
三、唯物史观的宣传教育
(一)社会发展史的宣传教育
(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宣传教育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宣传
(二)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与道路的宣传
(三)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宣传
(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展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宣传教育与实践普及
(一)群众性哲学学习的倡导
(二)群众性哲学学习的普及
(三)群众性哲学的实践运用
三、领袖著作的学习与宣传
(一)领袖著作的大量印行
(二)领袖著作的学习热潮
(三)领袖著作的实践运用
第五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宣传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再教育
(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的认识论宣传
(三)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的实践论宣传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经验、教训的讨论与宣传
(一)拨乱反正中的理论宣传教育
(二)人物与事件评价中的历史经验宣传教育
(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讨论与
宣传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
(一)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宣传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宣传
(三)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宣传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时代开启
(一)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高度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举措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的新界定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的新时代建构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
(二)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本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式的新时代转换
(一)高度重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阵地建设
(二)高度重视网络新媒体运用
(三)高度重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表达创新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使命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作用
(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思想保证
(二)中国社会进步的思想基础
(三)中国人民文化素质提升的思想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理论宣传与群众利益相结合
(二)坚持宣传话语的通俗化转换
(三)坚持引导和推动人民群众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使命
(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思想力量
(二)为中国人民美好生活构建精神家园
(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夯实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