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土地发展权研究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2367918
  • 作      者:
    作者:吕翾|责编:付爱萍
  • 出 版 社 :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7-01
收藏
内容介绍
土地发展权是一项调整动态、增量、立体的土地利用管理的新型土地物权。土地发展权虽尚未纳入我国土地物权体系,但其问题在土地利用管理实践中却大量存在。本著以土地发展权为研究对象,先通过比较法视野探究其在权利层面的生成与发展,揭示其在物权法层面的定位与地位,接着从一般物权运行、救济的层面探讨的土地发展权的保障,最后总结出我国土地发展权的制度架构。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学术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国外学术研究现状及评述
(二)国内学术界研究现状及评述
三、研究的价值
四、研究的思路、创新点及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土地发展权的产生
一、词源探究
(一)概念初源
(二)运行实践
二、生成原因
(一)客观原因
(二)主观原因
三、初创形态
(一)采矿权
(二)空间权
四、产生与重构
(一)内涵及其物权性
(二)兼容性
(三)冲突性
(四)重构
第二章 土地发展权的发展
一、雏形模式
(一)初级私有化
(二)狭义个体化
二、国有化模式
(一)产生脉络与价值
(二)英国“土地开发者付费”
(三)美国“土地发展权征购”(PDR)
(四)法国建筑法定密度规控
(五)德国规划预期价值补偿
(六)我国台湾地区的土地开发许可
三、物权化模式
(一)TDR的产生背景
(二)TDR的发展脉络
(三)TDR财产权属性论辩
四、我国模式的发展
(一)土地发展权的中国化
(二)土地发展权的流转
(三)土地发展权征购
五、中外之比较
(一)生成原因
(二)制度现状
(三)发展趋势
第三章 土地发展权的法律性质
一、范畴缘起与论证思路
(一)范畴缘起
(二)论证思路
二、土地发展权是一项超越用益物权的权利
(一)论证逻辑
(二)用益物权的属性与特征
(三)土地发展权与用益物权的区别
(四)因超越用益物权而独立
三、土地发展权是一项新物权
(一)采矿权是一项独立的物权
(二)空间权是一项独立的物权
(三)农地发展权是一项独立的物权
(四)观点续争与结论定夺
第四章 土地发展权的物权构造
一、土地发展权的主体
(一)既有观点及评述
(二)所有者主体:各级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三)使用者主体:国有土地使用权人和集体土地用益物权人
(四)管理者主体: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
二、土地发展权的客体
(一)既有学说评述
(二)发展性利益界定
三、土地发展权的内容
(一)既有观点评述
(二)复合型法律关系
第五章 土地发展权的公法限制
一、逻辑缘起与论证思路
(一)逻辑缘起
(二)论证思路
二、土地发展权的公权性
(一)公私权划分概论
(二)土地发展权公私权二重性表现
(三)经济发展权
(四)经济分配权
(五)宏观调控权
三、准物权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探讨
(一)准物权的内涵
(二)准物权与物权的关系
(三)准物权理论的特征
四、公法限制的结果:准物权属性辨析
(一)发展性契合
(二)对比性契合
(三)公权性契合
(四)客体特殊性契合
(五)类比性契合
五、公法限制下的土地发展权构造
(一)思路缘起
(二)概念、类型和属性
(三)权利构造
第六章 我国土地发展权的制度构建
一、从权利到制度:我国土地利用管理制度之变革
(一)手段之变:从计划管理到市场调控
(二)内容之变:从权力配置到权利分享
(三)目的之变:从权力冲突到权利协调
二、城市国有土地上土地发展权的制度构建
(一)制度之维
(二)土地使用权收回预期价值评估
(三)经营用地增值收益回馈
(四)住宅发展权分享
三、农村集体土地上土地发展权的制度构建
(一)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发展权:以小产权房合法化为路径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发展权分享:以城中村改造为视角
(三)集体土地征收发展权补偿
四、制度构建的法制建议
(一)尽快实现土地发展权的法定化和价值市场化
(二)改革与土地发展权运行相关的机制
(三)做好与土地使用权运行的衔接
(四)循序渐进地推进土地发展权制度的构建
(五)以权利为中心,实现土地法律关系的平等化
第七章 土地发展权的实现与救济
一、模式借鉴与宏观维度
(一)模式借鉴
(二)宏观维度
二、内部运行与外部协调
(一)内部运行
(二)外部协调
三、制度保障
(一)法律保障
(二)技术保障
(三)市场保障
(四)行政与宏观调控保障
四、多元化横向救济
(一)私力救济
(二)行政救济
(三)司法救济
五、全方位的纵向救济
(一)事前预防
(二)事中阻却
(三)事后解决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