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今存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也是研究孟子和思孟学派的重要材料。
南怀瑾先生认为,《孟子》各篇多有侧重。如开篇《梁惠王》近乎“总纲”,其学说的哲学基础和全部政治观念都可在其中找到;《公孙丑》篇则是借着与公孙丑的问答,表达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内圣外王”的中心思想;《离娄》重点论述了君臣之道、父子家人相处之道;《万章》篇阐释君道、臣道、师道、友道等伦理之道,以及君子如何决定用舍行藏等;《滕文公》篇展示了孟子的教化;《告子》包含内容虽广,但都属于内圣之学;《尽心》作为完结篇,则是孟子“在讲完外用之道以后,讲传心的心法”。故分别予以阐述。
南先生讲述《孟子》,采用一贯的“经史合参”手法,“所谓‘经’,就是《孟子》七篇的本经。所谓‘史’,就是指孟子所处的时代一一如齐、梁等国当时约略可知的史料”,来说明孟子存心济世之精神所在。
鉴于南怀瑾先生一再强调,读书应前后对照,通篇思考,现遵照先生生前愿望,将《孟子》七篇讲授皆收录于《孟子旁通》,分上、中、下三册,一则全其貌,二则便读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