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七章。除绪论外,包括理论探讨、实地调查和计量分析等形式和内容,各章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合作社要论。对国内外合作社的发展,特别是国际合作社的成长历程与中国合作社的发展过程进行简要回顾,在此基础上,总结合作社的原则与基本属性,并提出中国合作社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包括异质性问题、变异或者中国化问题、虚假合作社问题等。
第二章为合作社减贫问题讨论。首先从合作社的原则、成长史、发展、社区嵌入四个视角探讨合作社为何具有天然的“益贫性”。其次分析合作社减贫的劣势与对策;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农民合作社减贫问题进行分析,主要集中讨论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农民合作社减贫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二是中国农民合作社减贫的特殊原因和机理;三是中国农民合作社减贫的制约因素;四是后脱贫时代农民合作社减贫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五是京津冀农民合作社减贫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第三章是关于合作社减贫问题的实地调研,并进行了河北省张家口市和山东省青岛市的比较分析。基于京津特别是北京地区合作社的特殊性,将河北的合作社调研作为重点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做法;同时鉴于本区域的特殊性等原因,我们认为有必要尽量将区域内的研究域外化,这就是对河北省张家口市和山东省青岛市进行比较研究的初衷。而河北省张家口市和山东省青岛市合作社发展的差距,为比较研究增添了理由。
第四章为京津冀农民合作社减贫的机制分析。首先对合作社借助收入、能力、地位、观念等进行减贫的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研究假说之一,即农民合作社具有较为显著的减贫效应。其次对本研究的数据和实证方法进行介绍并进行实证分析。再次,对合作社减贫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在实证分析与案例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合作社减贫机制分析与效应分析的逻辑联系。
第五章为京津冀农民合作社的减贫效应分析。通过对合作社减贫效应的简要文献回顾,提出本研究的假说之二:京津冀农民合作社具有较显著的减贫效应。在此基础上,运用CGE方法对京津冀合作社的减贫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并对京津冀合作社减贫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与比较。
第六章从社会网络的视角,研究农民合作社对农户减贫效应的影响。采用需求可识别双变量Probit模型与联立方程组模型(SEM),以形成合作社的业缘、血缘和地缘等社会网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对农户正规信贷和非正规信贷的影响,及其对村级社会网络和村级信用发挥的作用。
第七章为京津冀农民合作社减贫的协同政策。这一章在分析京津冀合作社减贫协同政策设计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京津冀合作社减贫的协同政策建议。主张通过政策支持使京津冀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从而进一步改善整个地区的合作社减贫效应。
最后是一个简短的后记,做一个较另类的总结。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