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227437
  • 作      者:
    李一鸣主编
  • 出 版 社 :
    文化发展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编辑推荐
    ★用年表轻松读懂数千年中国史,中国通史入门读物。
    ★以时间为经,串联历史进程,感受文明兴衰
    以事件为纬,揭开历史风云,洞悉过往真相
    ★本书帮助读者梳理历史脉络,把握历史大事,迅速了解中国历代的史实与变迁
    ★翻开本书,穿越千年时光,回首中国历史上的过往风云,深挖影响深远的历史故事,探寻每一段历史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展开
作者简介

          李一鸣 主编
          高校教师,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经济史。擅长中国古代经济史、民俗、制度史等方面的内容,在专业学术方面,曾在《求索》《民俗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山东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通过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集中梳理,遵循年代顺序,以年表的形式直观地串联出中国历史的发展与变化,独具特色地将年表与历史事件对照阅读,一览性强,更便于读者查阅和记忆。
         内容上起先秦时代,下讫清帝退位,生动活泼地讲述了历史上那些鼎鼎大名的重要人物的生平经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演绎了历史上那些引发时代变革的重要事件,帮助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变迁;轻松、快速地掌握重要历史典故,从而加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是一本简单易读的中国历史通俗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公元前376年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赵、魏、韩三家卿大夫瓜分了晋国。
        周朝按照宗法制,诸侯国君将子孙封为大夫,领有封地,也就是采邑。晋献公时,鉴于公子成恃强篡位的教训,采取了弱化公族而用异姓大臣为大夫的措施。晋文公时,军队设上中下三军,三军分设正卿、副卿,均由异姓大夫职掌,这就是六卿。六卿的权力逐渐从军事领域延伸到政治领域,势力大为膨胀,成为影响晋国政坛的家族势力。春秋中期以后,晋国政权逐渐从国君转移到范、中行、赵、魏、韩、智“六卿”手里。
        诸侯国内卿大夫之间的兼并战争和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如出一辙。
        公元前458年,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共分范氏、中行氏,以其地为邑。
        公元前453年,晋国卿大夫赵、魏、韩三家联合灭智氏,晋国政权和大部分土地就控制在这三家手中。晋君只保有绛和曲沃两小块土地。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周威烈王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晋国名存实亡。
        公元前376年,赵、魏、韩灭晋侯,三分其地。
   
        公元前356年  秦国商鞅变法
        商鞅到秦国以前,曾经在魏国当过一段时间的左庶子,负责管理魏国公族子弟的相关事宜。但商鞅在魏国一直得不到重用,郁郁不得志。公元前361年,正值秦孝公广发求贤令,明确诏告天下:“无论是秦国人还是外来的宾客,谁要是有办法能让秦国富强起来,寡人就封他做官,与之分土。”商鞅看到这一求贤令后非常振奋,于是西赴秦国。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佐助秦孝公开展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官差;凡是因为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要受到惩罚,到官府做奴婢。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实力也大大增强。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进行了第二次改革:进一步有效利用土地,将田间的大路开垦为耕地,只留下必需的道路;设立县级行政机构,由国家派遣官吏直接管理,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雍城(今陕西凤翔)迁到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商鞅的变法非常成功,使秦国实现了富强的目标,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原本瞧不起秦国的东方六国,也慑于秦国势力,纷纷向秦国道贺。但是,商鞅变法触犯了许多秦国贵族、大臣的利益,因此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以五马分尸之刑,一代改革大家终以悲剧谢幕,只给世人留下无限悲凉。
   
        公元前354—前353年  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魏、齐交战。这场战争既是两国君主魏惠王和齐威王之间的角逐,也是两国军事指挥者庞涓和孙膑之间的较量。
        在战争开始之前,魏国经过文侯、武侯两代国君的努力,国力日渐强盛。到魏惠王时,欲吞并原来的盟友赵、韩,一统中原。此时的赵国,也在积极稳定与齐、宋、燕的关系,尽力兼并周边小国,扩张势力。野心膨胀的魏、赵之间的战火一触即发。
        公元前354年,赵国迫使魏国的附属国卫国臣服,魏国任命庞涓为主将,发兵8万,直扑赵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
        公元前353年,齐威王派田忌为统帅率军救赵,鬼谷子的得意门生孙膑为军师。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外,国内必然空虚,于是率军佯攻魏国平陵(今开封东北),继而派遣轻快战车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魏军主将孙膑的同门庞涓中计,回师驰援大梁。当魏军到达桂陵(今河南长垣西)时,事先埋伏于此的齐军以逸待劳,截击魏军,而魏军由于长途作战,疲惫不堪,大败收场。赵国于是转危为安。
        公元前344年: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盛的国家。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在大梁附近的逢泽发起主持了逢泽之会,率领十二国诸侯朝见周天子,成为盟主。
   
        公元前342年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2年。齐国和魏国在马陵发生的一次战争,也是庞涓和孙膑继桂陵之战之后的又一次较量。
        战争的起因,要追溯到两年前,即公元前344年,韩国和赵国联合抵制了魏惠王称王天下的“逢泽之会”。魏惠王怀恨在心,意图报复。同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军大败,向齐国求援。
        齐军主帅田忌主张立即出兵,速战速决,而军师孙膑主张等魏国和韩国两败俱伤时,再出手救韩。结果韩国面对魏国五战五败。齐国于是出兵。魏国此时风头正盛,希望一鼓作气打退齐国援军。孙膑采取“减灶诱敌”的计谋,庞涓误以为齐军在大量溃逃,于是派遣少数主力部队突前追击。结果,齐国在马陵(今山东范县)以伏兵全歼魏国主力,魏太子申被俘,庞涓自杀。
        在十余年间,通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齐国代替魏国,成为中原第一强国。魏国的辉煌历史成为明日黄花。
        公元前334年:马陵之战改变了魏、齐两国的实力格局。战后,齐、秦、赵等国都趁魏国惨败进攻魏国:齐国进攻魏国东镜,赵国进攻魏国北边,秦国也派商鞅攻打魏国,生擒了公子昂。从此魏国一蹶不振,齐国则声望日隆。
        魏国四面楚歌,而魏惠王时刻想雪马陵之耻。魏国相惠施建议魏惠王去朝见齐国国君,低头称臣,与齐国搞好关系。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带领韩国和其他小国国君,到徐州朝见齐威王,尊其为王,齐   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也尊魏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公元前333年:齐、魏互相称王,实际上是把自己抬高到周天子的级别了,高出其他诸侯一大截。所谓树大招风,“徐州相王”招致南方大国楚国的不满。
        楚威王派大军攻打齐国,包围了齐国的徐州。与楚国交好的鲁国也发兵助攻。齐国派遣张丐出使鲁国,劝鲁君退兵;同时派人联络魏国,襄助攻楚。没想到,魏国仍然没有忘记马陵之战的耻辱,于是表面上襄助齐国,实则站在了楚国一边。等到发兵之日,魏国爽约,结果齐军大败。楚威王也没有乘胜追击,以防魏国背后偷袭,于是班师回国。
        公元前328年:秦国公子华取魏国蒲阳(今陕西隰县),魏国献出上郡十五县给秦国。
        公元前318年  五国伐秦
        公元前323年,齐、楚联合攻打魏国。魏国公孙衍发起了“五国相王”,即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互称王,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齐、楚两大国。但是这一次五国联军未能抵御齐楚联军。
        就在魏惠王动摇之际,秦国相张仪出使魏国,劝说魏国跟秦国连横,魏惠王不肯答应,于是秦惠文王出兵攻打魏国的曲沃、平周。
        公元前318年,公孙衍组织楚、燕、韩、赵、魏五国联合对付秦国。但是五国各怀鬼胎,南方的楚国和北方的燕国自以为地处偏远,攻打秦国与自己关系不大,因此并没有出兵参战,只有赵、魏、韩与秦国交战。
        公元前317年,秦国庶长樗里疾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大败三国联军。此后,秦国不断进攻三国,迫使韩国屈服,魏国的内政也受到秦国的干涉。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纳司马错的计策,派遣张仪、司马错等攻蜀,于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大破蜀军,灭蜀。又灭苴(今四川昭化东南)及巴(都今重庆嘉陵江北岸)。
        公元前314年:齐国趁燕国内乱,出兵燕国,仅仅用了50天,就攻占了燕国都城,燕王被杀。
        公元前309年:秦武王初置丞相,以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公元前307年  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就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推行的军事改革。赵武灵王是赵国的第六代君主。他即位时,赵国的国力很弱,周边局势不容乐观。东边有强大的齐国,北边有燕国和东胡,西边有崛起的秦国和     韩国、楼烦。赵国经常受到强国的欺负,就连一些弱小的国家也常常骚扰它。赵武灵王知道,如果不奋发图强,赵国就有灭顶之灾。于是他决定进行锐意进取的改革,其中一项就是“胡服骑射”。  
        公元前307年,他下令把汉人的宽袍大袖改为胡人的紧身短装,束皮带,穿皮靴,以适合马上作战;同时通过不同的途径组建骑兵,把赵国铁骑建立起来。
        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对中原国家的军队建设影响巨大。从此,各国逐步以骑兵代替了车兵而成为军队的主力。
        “胡服骑射”效果显著,改革的第二年,赵国国力就大大增强。赵武灵王统率赵国铁骑,西退楼烦,北灭中山,得到了几千里的土地,并设立了云中、雁门、代郡三个行政区。曾经孱弱的赵国一跃跻身“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让位于少子。他过早地将权力让出去,自己也死于公子们的内斗中,可悲可叹。其人虽殁,但其改革措施仍然在战国推行。


展开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上古时期—公元前16世纪
    第二章  公元前15世纪—前8世纪
    第三章  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
    第四章  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第五章  公元前3世纪—前2世纪
    第六章  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第七章  公元2世纪—3世纪
    第八章  公元4世纪—5世纪
    第九章  公元6世纪—7世纪
    第十章  公元8世纪—9世纪
    第十一章  公元10世纪—11世纪
    第十二章  公元12世纪—13世纪
    第十三章  公元14世纪—15世纪
    第十四章  公元16世纪—17世纪
    第十五章  公元18世纪—清王朝结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