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慢下来,发现风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71103637
  • 作      者:
    虞金星著
  • 出 版 社 :
    大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内容介绍
  《慢下来,发现风景》是由虞金星先生发表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的一系列作品结集而成,共44篇文章,《慢下来,发现风景》可大概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截止到《巍山的远与近》,这一部分以作者的个人心得以及时事评论为主,后一部分则是作者的读书特别是读史所得,知识性趣味性较强。发表时间跨度较长,从2008年一直到2018年。
展开
精彩书摘
  《慢下来,发现风景》:
  看汪曾祺的小说《八月骄阳》,直接写到老舍的形象:“这工夫,园门口进来一个人。六十七八岁,戴着眼镜,一身干干净净的藏青制服,礼服呢千层底布鞋,拄着一根角把棕竹手杖,一看是个有身份的人。”这是一个作家在小说中对另一个作家形象的表现,也意外勾起了我对作家如何活在后人心中这一问题的兴趣。法国的文学社会学学者埃斯卡皮有一个观点:“一位作家的形象,他以后在文学人口中出现的面目,几乎近似于他四十岁左右给人留下的那个样子。”当然,埃斯卡皮也同时提醒我们:“这只不过是统计数字,很容易找出例外的情况。”而老舍与汪曾祺,可能恰恰都在这例外之中。
  我们印象中与想象中的老舍,是写《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与《茶馆》的老舍。《骆驼祥子》完成于1937年,是年,1899年出生的老舍将近四十岁。《四世同堂》写成于1948年后,《龙须沟》完成于1950年,《茶馆》创作于1956年,是年老舍年近六十。而今天的我们最熟悉的老舍的面目,当是新中国成立后、年过五十的老舍。“这个”老舍戴着眼镜,满头黑发打理得一丝不苟。这种形象也几乎一直保持到了汪曾祺的小说中——老舍“六十七八岁”的年纪。而1920年出生的汪曾祺,在上世纪80年代真正走入埃斯卡皮所说的“文学人口”的视野时,就已经年过六十,白发浓眉。两相对照起来,按埃斯卡皮的理论来判断,汪曾祺比之老舍更为“例外”一些。
  我在这里勾勒两位前辈作家留在“文学人口”中的面目,并不是为了探究埃斯卡皮的观点有多少例外。因为一个作家的被形塑,受太多不可归类的偶然因素影响。比如老舍,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前十年里,被作为“人民艺术家”为政府所褒奖。这种褒奖,使得这一时期的“老舍”成了他留在人们心目中的普遍形象。而如汪曾祺,年过花甲,才如被重新发现般在文坛上声名鹊起,与时代的政治和意识形态风潮的变动都有很密切的关系。
  但我觉得,除这些偶然的因素之外,也有相对必然的因素,那就是:作家的形象还与他们的作品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如何看待“写作”这件事的。按我们今天的文学史分类,比较细致地说,老舍属于“京味”作家,而汪曾祺则是“京派”作家的余脉。尽管都带着个“京”字,但一字之差,实际上恰恰是他们写作的最大差别。
  老舍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学历只相当于中专。但在当时的中国,已经算是不低的学历,属于知识分子的一员了(有一个可作参考的数字:即使到了十余年后的1931年8月,全国各国立、省立和注册私立大学学生总共也不超过四万人)。按我们一般的看法来推论,既是知识分子,又是北京人,老舍怎么也应该属于五四运动中人。他离这场今天被我们定义为“划时代”的社会运动近在咫尺。但历史偏偏不会按着我们的想象来,老舍偏偏在此没有留下多少踪迹。于是,我们这些后来者也直觉地把他划人到老派的北京市民的群体里去,而下意识地忽略了1919年,老舍是一个刚中专毕业的二十岁青年。对此,我比较赞同社科院学者李洁非的观点:与鲁迅、郭沫若等人不一样,在走上文学道路以前,老舍“从没有预先把自己放到救国救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典型的知识分子心理上去,甚至走上文学道路以后很久,基本也仍然不把自己放在这种位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受过新式教育的老舍是“非知识分子”,他“承接着北京胡同世俗、安然而浅近的气质”,游离于城市另一边的惊天动地。
  ……
展开
目录
小引

此中意
一颜百年知
台城寻梦
慢下来,发现风景
诗人江湖老
可惜了好大一片树
微服本是寻常事
人到桥头见匠心
广厦若不庇寒士
子午山下写诗人
著名何其多
记住乡愁不意味着抗拒城市
隔代相知
刻下今天,抗拒遗忘
抒情有度
记取赤子心曲
童心未泯。童心且驻
不灭胸中万古刀
《燕山夜话》漫溯
“本地”生活
巍山的远与近

世上潮
世说江左,新语风流
铜豌豆无关崇高
开明之前世今生
时尚的革命时代
新人旧诗郁达夫
从学堂到学校
皇帝的职业教材
宋词是怎样变成高雅文学的?
老课本里的人文热望
千年往事凭诗见
“唱反调”的古诗和诗人们
秦关汉月参生死
远征的诗篇
能饮一杯无?
“营造”在李庄
同题有乾坤
万重山间过旅人
重读与重温
“时有微凉不是风”
“不敢叹风尘”
“何用堂前更种花”
普通话不普通
从“三线”到“一线”
沧海曾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