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泼德的文字有着经典文学作品的特质——生动、细腻、引人入胜,他用真实的故事和情感打动人心,唤起共鸣。他描述吃奶油蛋糕的激动、排演小话剧的趣味、农庄度假的兴奋,与母亲相处的温馨;他叙述与被时代铭记的艺术家们的交往,诚挚绘下熟悉和钟爱的伦敦生活图景。
★谢泼德创作的小熊维尼百亩森林手绘地图,曾以43万英镑的价格打破书籍插画拍卖的昂贵记录。翻开《伦敦小孩》,细细品味谢泼德为本书专门绘制的240余幅黑白线描画,幅幅经典插图与文字辉映,非常具有欣赏和收藏价值。
★本书诚实可贵地记录了“人”的成长。顺着记忆的足迹,读者会看见:一颗丰沛真诚的心灵是如何塑造,一种健全、舒展、足以抵抗世间风雨的人格是如何养成;读者会明白:正是这样的心灵和人格,滋养了伟大插画家一生的创作。
★这是一段对已经消逝的昨日世界的记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大战前的一段静好日月,欧洲最后的“黄金年代”。透过这个伦敦小孩的眼睛所见的日常,读者能够感受昔日政治、经济、文化的荣光,领略世界文化名人的风采,沉浸在如梦似幻的艺术与美的氛围中。
★本书装帧精美,富于巧思,精装本可读可藏。以真实的绘画本为概念,配以轻盈典雅的白色烫印,特殊的封面纸张承载了时间的质地和时代的气息。读者打开绑带、进入阅读的一瞬间,便被带入了伦敦小孩的世界。
本书是英国插画家、经典《小熊维尼》《柳林风声》插画形象的创造者,E. H. 谢泼德回忆童年和少年时光的自传作品,精心配以作者专为本书绘制的240余幅黑白线描插画。
《伦敦小孩》的写作缘起,是谢泼德曾常常把童年的事讲给他的孩子们听,孩子们央求他多讲些,并与他约定,希望他把这些温暖美好的故事都写下来……多年后,历历往事仍清晰地映于谢泼德的脑海,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本书为谢泼德两部自传的合并本。上半部《记忆的画》,写了谢泼德七岁到八岁那年的故事;下半部《人生的画》,自他十岁时母亲病重始,至结婚止,讲述了求学生涯。
对世界上千千万万《小熊维尼》系列和《柳林风声》的书迷来说,小熊维尼、克里斯托弗·罗宾、蟾蜍、河鼠等形象便源自谢泼德的笔端;在《伦敦小孩》中,他以同样的魅力和天真追忆逝去的时光,其中的情感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能够唤起所有读者的共鸣。
《伦敦小孩》不仅带领读者亲历一位伟大艺术家的成长历程,了解他一生创作的源泉,也让读者清晰地看见一颗丰沛真诚的心灵,一种健全、舒展、足以抵抗世间风雨的人格,感受到童年的力量,以及家庭和时代对人的塑造。
谢泼德从孩童和少年的视角,用图画和文字还原了记忆中复杂、浪漫、迷人的维多利亚时代,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最后的黄金年代,那个“昨日的世界”。在谢泼德笔下,那些难以忘怀的时光,与美,与艺术交织在一起,来自往昔,并进入永恒。
午后的课很早结束,有时候母亲会来接我们。这是特别的款待,意味着我们可以坐公交马车到牛津圆环广场陪她买东西。我和西瑞尔都觉得这些卖女性商品的商店太无聊了,不过这样的购物之旅结束后,我们总是会去摄政大街上的茶舍爱芬斯通。在那儿,我们能吃到奶油的和其他美味的蛋糕,甚至还有更要命的——冰激凌。
复活节来临之际,一个巨大的包裹送到了我们肯特台十号。从母亲慌忙将它藏起来的情形,我和西瑞尔猜出这个包裹八成是送给我们的礼物。母亲有个特别要好的朋友,她叫古丝,以前我们就收到过她送来的慷慨礼物。一个超级大的复活节彩蛋里有可能藏着任何惊喜,一辆在铁轨上呜呜跑的蒸汽火车头也是有可能的——那是我最向往的东西。晚上躺到床上以后,我绞尽脑汁地盘算到底会是什么礼物。玛莎在煤气灯罩上烘我的睡衣。她把衣服前后左右转着圈儿地烤,天花板上映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影子,仿佛空中的云朵。我紧咬着她不放:“玛莎,你瞧见那个东西了没?是什么形状的呀?重不重啊?里头哗棱哗棱响吗?”可没有用。玛莎一门心思烘她的衣服,除了说“行啦,我的小少爷,您别再问我那么多问题啦。好奇害死猫,猫啥下场您可知道?”之外就守口如瓶。其实我不知道猫是什么下场,但我不得不放弃了,钻进被窝,掖好被子,在心里把一切可能性想了个遍。当西瑞尔也来睡觉的时候,我想问问他的看法。可二哥是抱着集邮册上床的,他正在兴头上,因为刚得到了一张新邮票,是母亲的兄弟,我的舅舅从南非纳塔尔省寄来的。他才懒得搭理我对复活节彩蛋的猜想。
复活节这天清晨,我睁开眼睛,过了一会儿才想起前一天的事,于是噌的一下跳下床。梳头洗脸穿衣似乎花了特别长的时间,直到早餐过后,我们才得到了礼物。那个包裹被拿过来,我们在餐厅的地板上将它拆开。
那是一个无比巨大的纸壳蛋,外面装饰得五彩缤纷,看着就让人开心。纸壳蛋拦腰系着一根金色的丝带,里面是一个红色的盒子,上头是黑色和金色的商标:“浮桥火车 · 德国制造”。还有个纸包,里面是一些身着蓝色军装的士兵。它们头戴尖顶头盔,骑在小战马上,战马的马嚼子还能摘下来呢。小马车里装的是满满一车小木板,上边倒扣着小木船。这套玩具真叫人心花怒放。
我们亲爱的古丝阿姨送给我们一套“火车”,但又不是火车。可是没关系。我、西瑞尔,还有我们的蓝军装士兵度过了好几个小时的快乐时光。我们用木板和船造了一座桥,然后我们的整支军队——战马、步兵、炮兵、黑奴,所有所有人,庄严地行军过桥。
到了晚饭时分,母亲提出了关于写感谢信的可怕话题。她说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做了,省得以后忘记。这可真是个让人抓耳挠腮的任务,我和我哥西瑞尔都恨死了,总是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如果大姐艾瑟儿在家就好办了。她年长,有很多特别灵的点子,能不费吹灰之力把信写出来,剩下只由我们把信抄一遍就好了。可偏偏那天下午她去罗伊德家排练《玩具交响曲》了。于是我和西瑞尔一声不吭、满脸愁云地坐在那里,冥思苦想。我开了好几个头,但都不满意,然后我决定去外头找点灵感,有什么比骑着七公子更合适的?我把七公子从房子后面的“马棚”里搬出来,扛着它走下前门台阶,准备到肯特台前的路上呱嗒几圈。
透透气真舒服,我策马扬鞭,写信的事呢,早都忘到了脑后,直到母亲出现在前门,我才停下来。她问我信是否写好了。我只好回答写了一点儿。母亲发愁地问我:“一点儿是多少?”
“嗯,就是不太多。”
“咱们还是先进屋看看吧。”她说。
我把七公子系到灯柱上,跟母亲回了家。西瑞尔又埋头在他的集邮册里出不来了,看他脸上心满意足的神情,我估摸着他的麻烦事已经翻篇儿了。母亲俯身桌前,捡起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就的那些墨疙瘩。她愁眉紧锁,读出了声:“亲爱的古丝阿姨,不知您近来是否一切都好…… ”她板着脸盯了我一会儿,突然放声大笑。“真的是一小点儿啊,是不是?”接着她说,“不然咱们一块儿写吧。”
母亲陪我写好了感谢信,那是我写过的最了不起的一封感谢信了。接着写上地址,贴上邮票,我又可以解开七公子,雄赳赳地骑上它,到街拐角的邮筒寄出我们哥儿俩的信。骑七公子寄信需要特
别的马术技巧,这样它才能听话,不然在我起身够投信口的时候,它会突然往前冲,但我将前轮稍微一偏,它就老实了。接着我就在拐角处等着,看车来人往,这是我最喜欢做的事。
街上的公交马车不多,天热的时候,他们会在温莎城堡酒馆前的马槽给马饮水。我在肯特台的尽头能看到这一幕。有一天,一个骑车人从那辆高脚踏车上摔了下来,是从车把手上翻过去的。鲜鱼店的老板查普林先生跑出来,将那人扶起,让他坐在椅子上,用一块满是鱼腥味的海绵擦他的脑袋。
上部•记忆的画
前言
第一章 七公子
第二章 姑妈们
第三章 猩红热
第四章 金禧庆
第五章 怀特利氏商场大火
第六章 波拉农场
第七章 楼梯下
第八章 圣诞节
第九章 小话剧
第十章 圣诞趣剧
下部•人生的画
前言
第一章 住在姑妈家的日子
第二章 奥利弗预备学校
第三章 特蕾莎台
第四章 布舍尔预备学校
第五章 冷 冬
第六章 圣保罗公学
第七章 做一名画家
第八章 希瑟利美术学院
第九章 钻石庆
第十章 皇家艺术研究院
第十一章 在德文郡和德国的假期
第十二章 第一间自己的画室
第十三章 恋爱了
第十四章 订婚了
第十五章 乡村小屋
第十六章 伟大的新生活
译后记
在这本迷人的书中,有熊熊炉火的温暖,无拘无束童真的光明。
——《每日邮报》
《记忆的画》以无比寻常的纯真重塑了一个消失的时代,谢泼德先生的讲述令人感到愉悦,仿佛一切就在眼前;他的文字和插图相得益彰,成就最欢乐的文学效果。
——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以不动声色的幽默和真正艺术家的眼光,记述耐人寻味的细节,生动地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儿童生活。
——《女王》
虽然我也许拥有和谢泼德先生一样的童年,但我却未曾有他的语言天赋和绘画造诣。他可以让一道渐渐远去的简单的乔治时代风格栏杆看起来有趣又可爱:在这本令人爱不释手的书里,可以随处找到这样的美好。
——《伦敦新闻画报》
任何对十九世纪末叶有一丁点儿记忆的人,都会为谢泼德迷人的《记忆的画》倾倒……谢泼德对其童年时光的记录简单而美好,同时也展示了他日趋成熟的艺术成就。可以说,这就是那种具备所有经典文学特质的作品之一。
——《乡村生活》
他是维多利亚时代黑白绘画艺术的最后一位大师。
——贝维斯·希利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