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徽班进京
0.00     定价 ¥ 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0203949
  • 作      者:
    徐金云
  • 出 版 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青年女作家徐金云的“新徽派小说”三部曲的压卷之作

★徽班进京230周年,一段国粹孕育的悠悠往事

★徽调京韵百年过,梨园流光薪火传


作者简介

徐金云,诗人、词人、80后作家,笔名金芽,号和合斋主,安徽合肥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新徽派小说”代表作家之一。著有短篇小说《巷子口的阳光》《叶梅赶场》,中篇小说《驼骡》及散文《保留棱角》等,曾出版过长篇移民历史小说《瓦屑坝》、历史传记《末代皇妃——文绣传》等。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部长篇历史传记小说,也是青年女作家徐金云的“新徽派小说”三部曲的压卷之作。全书将“徽班进京”这一戏曲史上的重大事件作为背景,以徽剧演员魏长生、锡龄等为主要线索人物,同时汇聚了历史大舞台上的各色人等,讲述了从徽调到京韵的百年风流,展示出深蕴在国剧中的人文品格和精神情操。

精彩书摘

上卷   盛世之殇

 

 

 

京城戏曲名班“永庆部”的全体人员都在各忙各的事,待会儿,戏就要开场了,各位角儿们都在为自己将要出演的角色,按生、旦、净、末、丑等各行当的不同,悉数用心装扮着。

值得一提的是,当中华戏曲文化发展到了明朝中后期时,一种形成于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西弋阳,并以当地赣语和汉族民间乐艺为基础的“弋阳腔”,就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戏曲声腔,活跃于民间。而这种声腔的早期来源,则是中国南方地区兴起的地方戏曲剧种“南戏”。“南戏”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弋阳腔与同样流传于民间的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被世人并称之为明代南戏“四大声腔”。在万历年间,经过革新改良后新的昆山腔盛行,采用弦管伴奏,其瑰丽悠远之音色,使闻之者有心魄为其所动之感。但懂行的人们在喜爱之余却也发现,被后世称之为“曲圣”的魏良辅等,在革新昆山腔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吸收了“弋阳腔”和“海盐腔”的腔韵。所以,民间自古有“变弋阳、海盐故调为昆山腔”之说。到了明朝后期,“弋阳腔”又与京城的地方语音相结合,并在吸收当地民间曲调的艺术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带有北京地方特色的声腔,人们便将这种声腔称之为“京腔”。

当历史翻滚过又一波惊涛骇浪后,朝代已从明朝更迭为清朝。中华戏曲也乘波而起,破浪走来,生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面目。

清朝初期,“京腔”与“昆腔”并驾齐驱,大受欢迎。但到了乾隆时期,这种并列之荣开始改观。昆曲渐渐落后,京腔盛极一时,一度形成了俗语所云的“六大名班,九门轮转”之势。到乾隆中叶,又出现了一种新声将“京腔”的盛局取而代之。从而使戏曲史的演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此刻,只见永庆部的各位角儿们在装扮的间隙,相互发出了如下的对话。

这个人禁不住对同伴发问:“陈银儿,你这样的装扮,真的合适吗?”

这人又语重心长地提醒道:“咱们永庆部可是这京城里的名班呀!”

但是此人的同伴是不会领情的,反而讥诮似的反问道:“那又怎样?班里都要饿死人了,难道你这一身简装素服,就能博得台下座儿们的欢心,凭你能给全班的老少爷们换来衣食?”


展开
目录

上卷   盛世之殇

 

中卷  徽班进京

 

下卷  国剧萃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