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划时代的艺术创新理论,是《划痕》一书的姊妹篇。
中英双语
从艺术观念的视角,《盲目绘画论》中所探讨的问题必将在艺术的观念的发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书名中“盲目”和一般意义的“绘画”间的内在的矛盾直截了当地表明了此书的思辨与批判特征。 回看20世纪,绘画乃至全部的艺术创作手段,在从“古典”走向“现代”直至“当代”的过程中,就“什么是真正的创造”这一问题上反复探讨。尽管不乏对视觉真实性充满疑惑与批判的探索者,但打开的双眼始终将“非盲目”状态下的创作者困在自己的视知觉中。当希望对抗的对象同时是你所使用的工具和所获结果时,对抗就必然不会打开新的局面。
王昀博士在《盲目绘画论》中的探讨,回应了上述的矛盾。“盲目”的状态,让“绘画”的过程关闭反馈,不再是“有意为之”。这使其区别于“架上绘画”、“廓形的或空间关系的形式塑造”、“现成品的选择”;其“无对象”的状态和表现性特征也与马列维奇、康定斯基不同;甚至关于抽象和具象的概括也不能准确对其定位。 当然,《盲目的绘画》中的观念一旦落于行动,便会留下“划痕”。但这些二维平面中看似绘画的痕迹却不同于非盲目绘画创作的结果。“观念”作为真正的创造性产物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在纸上留下的具体痕迹。
《无视觉绘画》人在无意识情况下,能达到一种意识的自由状态,而这种自由状态是产生创意、创新的一种动力之一。李白醉酒后的作诗,张旭肚疼疼痛状态下写出的草书名作《肚疼贴》,王羲之饮酒后写下的《兰亭序》,都是人在大脑麻痹后,还原于“本真”,接近于儿童状态时产生的作品,类似于一种大脑放空的“盲目”状态。而本书将此为切入点,从书法理论到西方绘画理论,预测了一种未来艺术的走向道路。在相机出现后,架上绘画(传统油画、国画)已死,计算机出现后,观念绘画、抽象绘画也可以被程序编码、理性思维取代,未来AI时代,绘画道路将走向何方,本书给出了一种理论展望。其前瞻性和对未来的预测性都将是本书的卖点。本书理论针对未来绘画,在写实绘画、抽象绘画、观念绘画等都从波峰到波谷后,未来绘画将走向如何,本书提出了一种具有前瞻性的预测。在当今国内外都在期待一个新的艺术探索方向的时候,本书从理论的高度开启了新的视角,会在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界产生一定的效应。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部分 视觉绘画
描绘具象世界的绘画
建筑师的绘画
建筑师的草图
“有对象世界”与“无对象世界”
马列维奇与康定斯基
三种不同的有视觉绘画
第二部分 无视觉绘画
有视觉绘画的边界
无视觉盲目状态下的绘画━“划痕”
无视觉盲目绘画的本质
思考的延伸
绘画不是视觉的变革而是观念变化的对应结果
《非具象世界》《艺术中的精神》与《无视觉绘画》
无视觉的盲目绘画与抽象表现主义绘画
无视觉盲目绘画的抽象性与观念赋予
“划痕”与“痕迹”
AI 时代的绘画
附录
作者介绍
建筑师王昀所著《盲目绘画论》,并非仅在讨论绘画,其通过创作行为和概念的梳理,将建筑这一本属于艺术范畴但今天却不在艺术观念层面评价的创作手段重新的带回到艺术的语境中。从书中第一部分的内容架构看到,对于“非盲目”的阐述虽从绘画的角度进入,但实则依托着作为建筑师的实践过程中真实的创作经验,将“绘”的概念与作为一种创作结果的“画”的概念分离,在投射的层面将画家、雕塑家以及建筑师等不同创作方式的艺术实践者加以统合。
——黄居正(《建筑师》杂志主编,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客座教授,著名建筑评论家)
本书的观念梳理,无论是对建筑师还是建筑理论工作者而言都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其解决的不是一般局限地认识的“建筑的本体”问题,而是在更高的维度上讨论或说引导重新思考“什么才是建筑的本体”的问题。亦或说是在侧面阐述“建筑创作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应当用什么作为建筑评价的标准”的问题。
站在《盲目绘画论》所给出的视角看待建筑的问题,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审视建筑师在“非盲目”创作中的理性与表现性特征。更重要的是其引发了对“建筑创作中是否存在盲目状态”这一问题的思考。是否在推敲建筑平面的过程中,存在建筑师的身体脏器的感受与还未建成的空间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这样的思考由作为世界聚落空间研究专家的建筑师王昀提出或引发,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方海(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通讯评议专家,CUMULUS国际艺术、设计、媒体院校联盟委员;奥地利国家科学研究基金评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