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孟子》的公理化诠释:中英文对照:Chinese-English edition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580212
  • 作      者:
    甘筱青等著
  • 出 版 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甘筱青(1956---),男,江西樟树人,清华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教授,留学法国。曾任南昌大学副校长,现任九江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孔子学院总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学部委员等职,先后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展开
内容介绍
  《<孟子>的公理化诠释(中英文对照)》是《孟子》记录中国古代思想家与哲学家孟子及其门生言行的一部著作,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十分深远。用公理化的方法诠释《孟子》,在遵循原意的基础上作出基本假设、定义、公理并进行命题推理,突出了《孟子》思想的逻辑体系,有助于人们准确地把握孟子思想。
展开
精彩书摘
  《<孟子>的公理化诠释(中英文对照)》:
  我们在这章阐明了“中庸”与“孔孟之道”的内在逻辑,认为“中庸”同样是建构孟子思想体系的出发点,接着概述了《孟子》公理化诠释的目标和内容,把整个《孟子》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性善篇”、“养气篇”、“民本篇”、“仁政篇”和“王道篇”。考虑到孔孟所处的时代和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的变化,我们将《(论语)的公理化诠释》给出的基本假设、定义和公理进行了调整、补充与完善,确定了7个基本假设、16个定义和7条公理,并具体予以说明。
  一、“中庸”与“孔孟之道”——建构孟子思想体系的出发点
  关于先秦儒学及其核心或者本质的问题,目前学术界的看法并不统一。总的来说,对儒家而言,“仁”、“义”、“礼”三者构成一个有机而统一的完整思想体系,而且此三者之间前呼后应、互联互通,不可截然分离。只是在孔子、孟子、苟子那里,各自因其所处的具体历史时代不同而对此三者各有侧重而已。我们认为,与其说先秦儒家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些道德的表征,倒不如说先秦儒学的核心就是“中庸”。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总体上可以归结为“道”,它既可以说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德”之“道”,也可以说是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之“中庸之道”的“道”。李泽厚先生主张将“道”的状态具体定义为“度”,并且认为,这个“度”就是“掌握分寸,恰到好处”,就是“中庸”,就是“过犹不及”,就是中国的辩证法,就是难以言说却可掌握的实用真理。与此同时,他认为,所谓“中庸之道”就是所谓“度的艺术”。“度并不存在于任何对象中,也不存在于意识中,而首先是出现在人类的生产一生活活动中,即实践、实用中。它本身是人的一种创造,一种制作。”因此,“度”才是“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第一范畴”。而儒家智慧就是掌握和体现“度”的分寸与境界的“中庸之道”。
  从儒学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对儒学发展有着突出贡献的哲学家,在孔子所确立的儒家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要求与变化,以其独到的关注视野与个性言说方式,为儒学注入了全新的活力。纵观孟子思想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点,孟子所着力阐发的性善、养气、民本、仁政与王道的核心思想,无疑是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为此,从孔子到孟子思想的发展中,是否存在一个贯彻始终的内在逻辑,这是认识“孔孟之道”乃至系统地把握儒学思想脉络的关键问题。
  我们认为,儒家思想在各个时代和不同理论家的阐发中各有不同,但作为具有思想体系特征的儒家学说,应该存在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冯友兰先生也认为,在诸子的著述中,虽然没有“形式上的系统”,但有“实质上的系统”,不过这需要我们去加以梳理。我们把《论语》中孔子思想的逻辑起点,认定为孔子所崇尚的“中庸”境界,也就是指孔子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视角和关注点,往往聚焦在矛盾量变阶段中矛盾变化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换言之,就是矛盾的中庸状态。当然,就《论语》体现的思想来看,孔子并不否定事物的质变,但他最关注的还是社会矛盾发展的中庸状态。《论语·雍也篇》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作为“至德”,在《论语》中不仅是统贯“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范畴的主导精神,而且也代表了基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并贯穿于人的最基本行为准则和最高的道德境界之中。而《礼记·中庸》提出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则无疑是对孔子中庸“至德”思想的诠释。
  孟子继承与发展了儒学,并努力由“中庸”出发追求思想精神与行为中的“中道”境界。作为“中庸”的具体形态,孟子的“中道”思想,无疑是孔子乃至先秦“中庸”思想的展开和升华。董祥勇指出:孟子的“中道”思想,主要体现为以“中”、“时”等为其核心内容,以“经”和“权”的关系为总则,以“合宜”、“适度”为形式追求,以合乎德性之道为根本旨归,“中道”意义的这些构成性内容,在赋予它以具体性和丰富性的同时,也使之获得了浓郁的本体意味。而性善是孟子哲学本体论的要点,也是“中道”得以展开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旨归。需要指出的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方面有着浓郁的先天既成色彩,但另一方面孟子同样非常强调后天的扩充善端的意义与价值。如果说,性善是先天的种子,而向善则是需要后天不断通过内心“至诚”的努力,使善端持续地向善扩充,以致成为“充盈”于天地间的“浩然正气”。
  ……
展开
目录
导读
第一章 引论——从孔子到孟子
第二章 基本假设、定义及公理
第三章 性善篇
第四章 养气篇
第五章 民本篇
第六章 仁政篇
第七章 王道篇
主要参考文献
与杜维明先生访谈录
后记:善养吾浩然之气
英译说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