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维也纳爱乐乐团
(WIENER PHILHARMONIKER)
如果进行一次世界交响乐团的大排行的话,维也纳爱乐乐团100%要排在龙头老大的位置。这支在每年的第一天带给全世界人民新年祝愿的乐团,通过奥地利广播公司的电波,早已为世界人民所熟知。它的历史掌故、它的奇闻轶事都激起广大乐迷和音乐爱好者的强烈兴趣。而这一切都是从1833年宫廷歌剧院乐队指挥弗朗兹•莱赫纳的灵机一动开始的。1833年的维也纳,音乐会演出被众多的业余团体所垄断,但听众日益对这种缺乏专业水准的演出感到不满和厌烦,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音乐爱好者都期盼能有一支专业的管弦乐团。就在这种大背景下,宫廷歌剧院指挥莱赫纳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把手下的乐队队员们集中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艺术家协会”,这就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前身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出现。没有经过太多的排练,莱赫纳就指挥乐团连续举办了四场音乐会,这一举措令维也纳市民们欣喜若狂,贝多芬等人的古典交响乐作品得到了极大的欢迎。但四场演出过后,这支乐团就在历史上消声匿迹了。建立永久性乐团的首次尝试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淹没在历史的纷繁中,直到1842年才有人再次重提旧事。又是在一群音乐爱好者的积极活动下,凯恩特纳托剧院的指挥尼古拉在3月28日这一天,指挥了一场音乐会。就是在维也纳舞会大厅的舞台上,掀开了历史上重要的一页,维也纳爱乐乐团在这一天正式成立。在最初的几年间,乐团的演出场次不是很多,但每一场演出带来的巨大反响是令人激动和难忘的。1848年大革命的浪潮,影响了乐团的演出,文献对乐团在这一阶段的活动几乎没有什么记录。1870年,容纳1654个坐位的音乐协会大厅建造完工,因为其辉宏的建筑风格和大厅内部装修的考究而被人们称为“金色大厅”。维也纳爱乐乐团在当年就搬到这里,从此开始了它令人炫目的“金色之梦”。这时乐团指挥是德索夫,他不再拘泥于原先以古典音乐作品为主的演出,而是大量地排练了中期浪漫派的作品。就是在这一阶段,维也纳的听众们才从乐团的演奏中熟悉了瓦格纳、勃拉姆斯和李斯特等与自己同时代的伟大作曲家的作品,其中很多是由作曲家本人和乐团亲自合作演出的,在这一点上维也纳爱乐乐团是足以自傲于所有乐团的。1875年,指挥家里希特的到来,开创了乐团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伴随这一时代的是音乐史上的一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大辩论的到来,乐团在这场辩论中经常因为曲目的选择而成为辩论的导火索。维也纳的市民也因辩论的升级而对乐团的每一次演出十分关注。从现在看来,不论是现实主义站了上风,还是浪漫主义抢了先机,乐团是不折不扣的受益者。马勒是乐团在19世纪历史中的最后一个指挥,他那极富热情和感染力的指挥,让每一个听众和乐队队员们都进入到由音乐和他制造的癫狂中去。但在20世纪的曙光来临之际,他却不得不因为他的坏脾气而告别了乐团。从1901年起,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的位置成为一个大牌指挥家们轮番显示自己风采的舞台。理查•施特劳斯、海尔美斯伯格、尼基什、魏因加特纳、克劳斯,几乎所有大师级别的人物都担任过乐团的客座指挥或首席指挥。进入30年代后,富特文格勒、瓦尔特轮流担任乐团的首席指挥,无形中形成了两个指挥间的竞争,如同在19世纪的“主义”大辩论中受益匪浅一样,乐团再一次成为竞争中最大的赢家。也是在这一时期,乐团建立了在每一年元旦举行施特劳斯专场音乐会的传统。这个音乐会的创办使维也纳爱乐乐团成为交响乐团的代表,甚至成为欧洲文明的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老一代的大师们或已去世,或因年事已高而相继退出舞台,这就为新崛起的一代大师们提供了展露才华的机会。米特洛伯罗斯、舒里赫特、克鲁伊坦、卡拉扬、伯恩斯坦、伯姆等人都曾担任乐团指挥,也大都得到过象征最高荣誉的“维也纳爱乐乐团荣誉指挥”称号。进入70—80年代后,这批大师也先后退休,阿巴多、克莱伯、穆蒂、梅塔、马泽尔等指挥家都与乐团有过良好的合作。纵观维也纳爱乐乐团在20世纪中的历史,不难看出,所有成功的指挥家都以能在这个乐团执棒当做对自己事业的承认,所有年轻指挥家也把这里当做自己走向世界舞台的“试金之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