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区域规划空间分析方法》:
3.1.3城镇空间联系测度方法简介
根据城镇空间联系理论相关研究的发展,可将其定量测度方法划分为两类。
(1)第一类:基于城镇静态属性数据的理论模型模拟方法
该方法尝试以模型建构的方式,通过指标体系的综合计算,结合一定的数量分析方法(如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多年份比较方法等)(冷炳荣等,2011),揭示出城镇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空间差异。其中最通用的当属凯利于1858年提出的城市引力模型(或称经济联系强度模型、重力模型)。经地理学家塔费(E.J.Taffe)引入,并正式提出“经济联系强度同它们的人口乘积成正比,同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观点之后,开始用于城镇经济联系强度测算。中国学者杨吾扬(1989)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计算城镇间联系强度的基本引力公式,之后经过很多学者对于此基本模型的不断改进而趋于成熟。由于数据获取来源较为公开、理论方法较为成熟,而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地用于不同尺度区域中的城镇网络关系测度(顾朝林,1992;黄炳康等,2000;Du Guoqing,2001;郑国等,2004)。
(2)第二类:通过测度城镇间各种流来直接测度城镇网络关系
该方法通常通过直接测度城镇间包括人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金融流在内的各种要素流的强度来表征城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识别区域城镇网络结构。早在1980年代以前,就有学者提出尝试从“流”的角度来划分城市区域空间、研究城镇关系,例如通过航空OD客流(Yuji Murayama,1982)、电话消息流量(David Clark,1973)等相继研究了不同尺度区域的城镇体系与空间关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