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周紫芝交游、唱和考略
孟子日:“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土;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周紫芝本该钻研科文,致身于道统,但他却又雅慕诗文、优游卒岁;广结士君子之交,博采珠玉之文。他的成长过程是与交游密不可分的,他的启蒙阶段、求学阶段乃至仕宦阶段都充满了五彩缤纷的交游唱和活动。一些有组织性的交游唱和活动促使诗人探索理论、研讨文艺,对于他形成自己的诗歌风格有重要的影响。“诗社活动较之一般的交游唱和更具有组织性,更有规律性,其成员之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因此,当一个诗社将钻研诗艺切磋句法作为自己的活动主旨的时候,就极易达致美学主张的趋同,从而对诗歌流派的产生及壮大起到催化和促进作用。”①周紫芝留给后世的近两千首诗,力求锤炼之极而造平淡,清新真率,无江西诗派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的弊端,虽没有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却也有前人对其褒赞有加,称“竹坡于书无所不读,发而为文章不让古作者。其诗清丽典雅,虽梅圣俞当避路,在山谷、后山派中亦为小宗矣”②。清代四库馆臣也称其诗“特为秀出,足以继眉山之后尘,伯仲于石湖剑南也”③。这里前人多次提到其诗歌风格可以继眉山、山谷、后山之后,介于范成大与陆游之间,与周紫芝曾经参与的诗社及交往唱和的人物当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周紫芝一生都对诗社活动非常热衷,他在宣城、濡须、杭州、兴国、九江都有诗歌零星记载着其与贤杰雅士分韵题诗的场面。欧阳光先生在《宋元诗社研究丛稿》中虽然专门列举“周紫芝诗社”一节①,惜其勾罗周诗中的题序既不完善又无引证其他文献,语焉不详。
本章意欲钩稽竹坡一生的交游状况,历述其诗文词唱和之篇目。补苴罅漏,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周紫芝人品和事迹亦可资鉴评,而对于其创作思想之递更迭嬗也可作为事实之依据。
第一节青年时代的交游
安徽地处我国的东南部,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人物殷足;名山大川林立,河流湖泊星罗棋布。自古便是诸侯封疆之所,在南渡局势混乱期间,更成了兵家必争之地。《皖省志略序》载:“其地北薄灵、宿,南抵歙、黟,东尽滁、和,西界皖口,控制方千余里,田赋差半江苏,而江山扼塞,形势险要,实为过之。自春秋吴、楚之世争钟离、居巢、州来,为今凤阳、寿州、庐州地。降及三国、六朝孙魏之争濡须,祖逖之筑谯城,韦睿之守合肥,常为南北重镇。”②宣城县古称宛陵,隋大业年问改成宣城县,为宣州的郡治。《宁国府方志述略》云:“宁国府春秋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属鄣郡,两汉为丹阳郡。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始置宣城郡,南北朝时侨置南豫州,隋开皇初年改置宣州,大业初复为宣城郡,唐置宣州,五代时升为宁国军,宋初仍日宣州,乾道年间升为宁国府,元为宁国路,明初一度为宁安府,后复名宁国府,清因之不变,领县六:宣城、泾县、南陵、宁国、旌德、太平。”③六朝诗人谢胱曾担任过宣城太守,唐代诗人李白曾吟咏过宣城:“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