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态公民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128638
  • 作      者:
    周国文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环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周国文,1973年8月生,男,福建宁德人,哲学博士后,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哲学伦理学研究。现任中国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际美学协会会员,教育部科技评价与评审信息系统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委专家库专家,生态文明智库专家,国际英文学术杂志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杂志编委与审稿人。出版学术专著《公民伦理观的历史源流》《自然权与人权的融合》《和谐社会的公民伦理研究》等4部,参与编撰论著5部,在《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哲学与文化》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态公民论》论述在生态危机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人类社会成员都应培养生态公民身份及其道德自觉,以成就一种新的环境世界观。在系统关注社会生活的每个成员在何种意义并如何可能成为真正的生态公民的问题路径上,论证生态公民的概念、理论与实践及其匹配的生态和谐社会和环境哲学形态。
展开
精彩书摘
  《生态公民论》:
  世界,你我他都曾来过;关键是世界,你我他可曾理解。生态公民对世界的进入,是以自然界在地球领土的存在为根本,伴随着生态环保意识而始终。生态公民是珍爱自然、滋养地球的世界公民,是崇尚新生产方式、新生活方式与新思维方式的绿色公民,是更主动、更积极地追求21世纪生态文明的未来公民。生态公民能否在世界视野中真正成为大自然的主人翁,这个问题立足于生态公民的实现程度。
  生态公民以谦卑的观念认识到任何人都不是世界的绝对主宰者,高歌挺进的西方工业文明体系,在资本积累的扩张冲动及技术革新的生产力驱动下,把自然界的存在物似乎毫不留情地对象化为人类的被征服者,对环境妄加影响的可能逐渐转换成负面事实。如果说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是一种生态理性的存在,“但进入技术化时代的人类却有足够的能力使自然环境发生大规模的改变。一部分出于无知,一部分由于不稳定的、无计划的社会增长,我们笨拙地、错误地使用了这些能力;但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由于我们对抗性地拒绝参与环境,拒不接受环境和不主动适应环境。我们以环境的叛逆者的姿态来开发自然,对自然进行剥夺,结果却使我们不能适应自然。这样,我们现代人的行为就成了非自然的。”
  伏尔泰有一句名言“热爱真理,原谅错误”。我们现实的文化系统对自然的影响,一方面是生态保护被蒙蔽的责任缺失,另一方面是环境人权被边缘化的参与不足。生态保护被蒙蔽的责任缺失,体现为自然被弱视,而自然人格也在被商品与货币异化,人性的扭曲将整体匮乏对自然性的理解。
  ……
展开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生态公民认识论
第一节 生态公民的概念与蕴含
第二节 生态公民的理论演化
第三节 生态公民的代际正义
第四节 生态公民的范式及解读
第五节 生态公民的身份及实现
第六节 生态公民的实践作为
第七节 生态公民:心怀远景的地球公民

第二章 生态公民、人性与人权准则
第一节 生态公民与人性
第二节 人权:体现人之主体性存在的权利基础
第三节 人权原则的内在蕴含
第四节 人权的基本价值

第三章 生态公民的伦理准则
第一节 生态公民与德行
第二节 生态公民与伦理的契合
第三节 生态公民的生态伦理
第四节 生态公民与环境人权
第五节 生态公民的原则立场

第四章 生态公民的生命之道
第一节 有无之道是生命的真谛
第二节 自然之道是生命的本然
第三节 柔弱之道是生命的蕴含
第四节 和谐之道是生命的依归

第五章 生态公民的审美指向:以森林为意象
第一节 现象世界的森林与本体世界的森林
第二节 物质化的森林与精神化的森林
第三节 自然美学价值的森林与作为城市美学样态的森林
第四节 实用的森林、科学的森林与审美的森林
第五节 家园的森林与伦理化的森林

第六章 生态公民、自然与城乡
第一节 生态公民的内涵特征
第二节 生态公民与自然概念
第三节 生态公民与自然的关联
第四节 生态公民与荒野
第五节 生态公民与城乡

第七章 生态公民与低碳经济
第一节 低碳经济与生态公民
第二节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绿色尺度
第三节 生态公民的低碳经济理念
第四节 生态公民与技术
第五节 科技向自然的复归

第八章 生态公民、全球环境治理与社会
第一节 生态公民的世界视野
第二节 气候变化中的生态公民
第三节 生态公民的全球环境治理
第四节 生态公民与生态文明
第五节 生态公民与生态社会

第九章 生态和谐社会的概念蕴含
第一节 人、生态与社会
第二节 生态和谐:自然的秩序之源
第三节 从弱的人类中心主义到弱的非人类中心主义
第四节 生态和谐与社会和谐
第五节 生态和谐社会的内涵

第十章 生态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
第一节 尊重差异、强调宽容的多元主义原则
第二节 公民权利与义务相匹配的普遍主义原则
第三节 民主、自由与秩序相融合的平等主义原则
第四节 公共善与个人善相兼备的共同体主义原则
第五节 政治从属于伦理的道德主义原则

第十一章 生态和谐社会的伦理范式及阐释
第一节 范式与生态和谐社会的伦理范式
第二节 阐释与伦理范式的阐释
第三节 生态和谐社会的道德机制及相关问题
第四节 尺度的德行
第五节 生态和谐的社会共识
第六节 可持续的道德模式

第十二章 一个发育的生态和谐社会的环境伦理
第一节 观念的引出——多样性与公共交往
第二节 形成背景:社会分化与多元化趋势
第三节 基本条件:公共生态之善与生态公意之好
第四节 展望前景及生成:反思现代性与重塑民族性
第五节 内涵特征:和谐理想、过程、目标、关系与共同体
第六节 价值原则:宽容、多样、平等与关爱
第七节 美德模式:正义性、认同性、平等性与自主性

第十三章 重构环境哲学的契机与趋向
第一节 振兴环境哲学的含义与契机
第二节 重构环境哲学的未来图景
第三节 当代环境哲学的理论模式与趋向

第十四章 走向生态文明的环境哲学:一种观念谱系的伦理智慧
第一节 环境哲学的道德担当
第二节 环境哲学的自然之思
第三节 走向生态文明的环境哲学的旨向

第十五章 从修复人心到融入自然:以环境哲学为研究视域的文化自觉
第一节 以环境哲学为研究视域的文化自觉之概念
第二节 环境哲学的研究视域能否实现文化自觉
第三节 环境哲学的文化自觉之前提
第四节 环境哲学的文化自觉之可能
第五节 环境哲学的文化自觉之历史脉络
第六节 环境哲学的文化自觉之趋向
第七节 环境哲学的文化自觉之向度与人类的环境状况
第八节 两个世界的环境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