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为春秋时老子所著,是道家开山立派的经典,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那么,《道德经》里究竟讲了什么?我们又能从中获取什么?作者致力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认为国人只有恢复传统文化,并身体力行,才能使国学智慧真正在人们心中扎根,在现实中发芽,才能成就和谐幸福的人生。
《道德经心解》一书对《道德经》的解读科学、朴实、简明,不只传播国学思想,更倡导大家成为国学的真正实践者、受益者。《道德经》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在信仰缺失、心灵迷茫的当下,我们对之进行弘扬正当其时。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按“三观”顺序,作者对《道德经》每一章的内容逐一进行解读。上篇解读上天,分析世界观:上天是怎样生成的?怎样看待上天的存在?上天的规律有哪些?中篇分析人性,即人生观:人性是什么?人该如何按天道来修身、处世?下篇分析“天人合一”,即价值观:人该如何按天道规律去生活、去融合社会?最后对《道德经》哲学进行总结。全书文字平实,说理透彻,对当下社会人心的迷失而言,不失为一剂清凉药。
总则之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尚朴解道
这是《道德经》的开篇之章,老子对宇宙万事万物的规律进行了高度概括性的哲学描述,统领全书。
“道”是包含宇宙本身在内的万事万物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我们人类可以描述出来、阐明清楚的“道”,只是一些特殊的“道”,即浮于表面的“道”,而对大量的常存之“道”,我们无法认知、道明,人类只会在不断求“道”的途中,但不会到达终点。只有当人类认知了一个事物,并且可以让它区别于其他事物时,才可以给这个事物进行命名,如原子、云朵等。但到现在为止,被我们认识清楚的事物,即可以来进行命名的事物,都还是一些特殊的、浮于表面的事物,大量的事物我们还都认识不清,但人类可以不断探索下去。
“无”,就是天地的开始。怎么理解呢?在“天地”还没有产生时,宇宙就是处于“无”的状态。按霍金《时间简史》中的描述,当下的宇宙世界是从一个没有空间,体积为零,温度极高,没有物质,全是能量的“奇点”发生大爆炸而后产生的,彼时能量向各个方向散开,时间开始产生,空间开始形成,体积扩大,温度降低,由于质能守恒定律(能量E=质量M×光束C2),能量经降温后,不断向物质状态转化,生成了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体—原质。科学已经证明,在宇宙空间中还分布着一些微小的基本粒子,如夸克、中微子等,或许还有更细的原质粒子,这些基本粒子就是在宇宙大爆炸初期产生的原质,这些原质粒子已经呈现出“物质”的状态,即“有”的存在形式,在“物质”特有的本性—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原质粒子开始相互吸引,结合形成更大的物质,如质子、电子、氢原子,氦原子、锂原子等。这些更大的原子相吸在一起,形成宇宙星云,大量星云相吸、碰撞、熔合,形成星球,星球就是大地,大地以外的空间及天体就是天空。天空通过对大地的照射、辐射、雷电、星球撞击等,就生成了更多的物质,如无机物、有机物等。这些物质在一些星球大地上,在合适的条件下,生成了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并由此开始不断进化,形成了当前的万事万物,其中就包括人类这一高级生命体。科学已经探明,大爆炸发生在150亿年前,将来随着宇宙大爆炸结束(现在还处于炸开的尾声),宇宙爆炸张力变弱,能量主体已经变成物质,物质在万有引力的相吸作用下,不断把宇宙内的物质天体相吸在一起,天体越聚越大,宇宙天体内的“物质”因质量太大,引力太强,物质挤压开始坍塌聚集,天体内核因极大的引力作用,体积越来越小,挤压导致温度升高,物质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发生核反应,物质在加速进行“核燃烧”,然后转变成能量,最后物质全部烧完,空间消失了,时间结束了,“有”消失了。宇宙又变成了一个体积为零、温度极高的能量球奇点,开始准备下一次大爆炸,宇宙完成了从“有”到“无”的过程,就像人的生命一样,也是有生就会有死。从这里可以看到,在宇宙一次又一次的轮回过程中,会出现一个生命窗口期,空间科学已推论出,生命窗口期只占宇宙生命期的百分之五。可见,佛教中提到的万物都将轮回的观点是有哲学理论依据的,但在宇宙的大轮回中是否还会形成记忆,就说不清楚了。
宇宙处于“无”的状态时,我们该怎么理解它,就很玄妙了:温度有多高?体积为零怎么理解?有时间概念吗?这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所以老子说,万物从“有”中产生而来,万物就是“有”的体现,“有”产生于“无”,有无又是相生的。老子当年怎么就断定“有”产生于“无”呢?因为按老子“道”的规则来推演分析,宇宙间包括宇宙本身在内,没有永恒存在的东西,东西既然已经存在,就一定有开始让其存在的那一时刻,东西在处于现在“有”的状态之前,一定是处于“无”的状态,就像一个人的存在,在有老子之前,一定是没有老子的,老子不会是一直存在的。宇宙的“道”,即有无相生(或说阴阳相生)、循环往复,不断在趋向平衡中运动。
万物都是从宇宙中的这个“有”传承、转化而来,所以这个“有”是万物的母体之源,万物也将传承这个“有”的特性。当万事万物处于“有”的状态时,可以对其具体参数进行观察;当万事万物处于“无”的状态时,就很玄妙了,各种可能性都存在。一个杯子空的时候,就有了成为各种杯子的可能:装酒就是酒杯,装茶就是茶杯,装咖啡就是咖啡杯。那已经装了酒、茶、咖啡的杯子,在空间上就属于“有”的状态了,就可以看装了多少茶、多少酒、多少咖啡,以及什么茶、什么酒、什么咖啡等。“有”从“无”中来,所以有生于无。一个人能让自己处于“无”的状态,才有可能装入各种可能的“有”,此“有”不去,它“有”就进不来。能倒空茶,才有可能装入酒;能清空酒,才有可能去装咖啡。同理,固执而放不下自我的人,终将难当大任,所以“无”比“有”大。
“有”与“无”,或“阴”与“阳”,是同时自动对接出现的。就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可拆分,永远同时存在,只要说出“正面”这个概念,“反面”说不说都已经存在了,其实表述的是一个事物,只是事物有两面性而已。所以说,“有”不出现,“无”就无从谈起,“阳”不存在,就没有“阴”这个概念。再比如:我们说他是个“男人”,是因为对应有“女人”这个概念存在,我们不会说这块石头是个“男石头”,因为没有“女石头”这个概念,“男石头”之说也就没有意义。
万事万物的“有”“无”之辨是很玄妙的认知,是理解、掌握万事万物之“道”的总入口。如果能够充分理解并熟练掌握这个“有”和“无”的抽象工具,在后面分析“道”的原理时,我们就能够快速领悟。
作为总则之道,后面所有章节的哲学规律都包含在本章中,后面的观点只是本章观点的延展而已。对于高水平的悟道者而言,看完了本章,整个《道德经》就已经结束了。通过本章,我们可以推论出宇宙间的几个最基本的哲学原则:
宇宙就是一团能量,部分能量可转化为物质,然后进行轮回。
世界是唯物的,也是唯心的,即物质是有限的,但对物质的认知是无限的。
世界是二元的存在,一阴一阳之谓道。
哲学、宗教都要能回答三个问题:“我从哪里来?” “我是谁?”“我将要去哪里?”对于“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我们会说,是父母、祖先生了我们;对于他们来说,又是他们的父母、祖先生了他们,如果一直这样追问,会有尽头吗?如果没有尽头,怎么会凭空就有了这些人呢?有人会说,人是猴子变来的。那猴子一样有父母,猴子的祖先又是从哪里开始的?有人会说,是从更低级的动物变化来的,但一直问下去会有尽头吗?尽头在哪里?基督教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人及万物;我们的祖先认为,是女娲创造了万物。那我们接着再问,为什么会有上帝或女娲的存在?是谁创造了他们?不能再说是他们的父母吧,否则这个问题永无穷尽。所以在西方,教皇不允许再问上帝是怎么来的,一问就坏了,因为上帝说不清楚自己的来历。教皇说上帝天生而有。我们知道,没有“生”的过程,哪里会有“有”出现。上帝或女娲在哲学分析上是有点靠不住的。
老子的“道”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哲学问题,就是我们上面讲述的,人从低等生物进化而来,低等生物及一切万物是从天地相合中而来,天地是从宇宙大爆炸而来,大爆炸前宇宙就是一个“无”的存在,“无”是从宇宙上一次的“有物质”湮灭后而来的,宇宙就是这样循环往复,有无相生就是“道”。大家也许还会问,怎么就存在一个循环往复的宇宙呢?这就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外”力的推动,可以自行往复生发。再回过头来看,佛家中讲到的万物都将轮回,不但有一定的哲学依据,与道家的思想在这里也是通解的,这也印证了“佛道同源”的说法。
……
推荐序
自序
〈上〉
天道篇
总则之道
宇宙之道
神秘之道
敬畏之道
相对之道
中庸之道
颠倒之道
有限之道
虚实之道
唯心之道
规律之道
平衡之道
唯物之道
因果之道
高效之道
多样之道
遵守之道
成全之道
守一之道
万法之道
阴阳之道
〈中〉
人?道?篇
人性之道
易变之道
不争之道
大德之道
迷失之道
得失之道
空无之道
人品之道
根本之道
修行之道
镇妖之道
反相之道
内圣之道
无为之道
管理之道
领袖之道
示弱之道
处世之道
不失之道
强弱之道
正反之道
〈下〉
天人合一篇
方法之道
取舍之道
反像之道
罪祸之道
认知之道
学习之道
顿悟之道
恒德之道
生死之道
成功之道
顺天之道
逆天之道
弘扬之道
和谐之道
融合之道
战术之道
战略之道
谋上之道
高手之道
天堂之道
民主之道
有度之道
长久之道
相处之道
相交之道
度化之道
治国之道
统治之道
司法之道
暴政之道
政治之道
未来之道
救人之道
契约之道
和平之道
战争之道
用兵之道
总结之道
信仰之道
后记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