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弱势群体精神生活公共性失范与重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79884
  • 作      者:
    侯玲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侯玲,女,1979年出生,湖北武汉人。社会学博士研究生,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哲学与社会学研究,研究范围涉及公共哲学、休闲社会学、社会治理等。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民政部等课题6项;在《甘肃社会科学》《中国青年研究》等杂志上以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精神生活是人类所特有的生活现象。公共性内在地包含着人的公共性与社会公共性双重内涵。弱势群体精神生活的公共性表现为对人与社会公共性的遵从与响应。
  《弱势群体精神生活公共性失范与重构》系统地梳理了精神生活及其公共性理论,基于丰富的实证研究资料,围绕弱势群体精神生活的公共性问题展开,关心的是弱势群体如何生活的根本性问题。《弱势群体精神生活公共性失范与重构》注重吸收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彰显了公共性研究中的精神维度,强调了公共性的双重维度——人的公共性和社会公共性。同时,基于对公共性的理解和对时代特征的审视与反思,提出了弱势群体精神生活公共性建构的对策。
  《弱势群体精神生活公共性失范与重构》对社会学、哲学方面的学者、学生及社会政策、社会治理领域感兴趣的普通大众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弱势群体精神生活公共性失范与重构》:
  一、弱势群体精神生活公共性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精神生活公共性是人与社会公共性的双重表达。弱势群体精神生活的公共性在社会公共性不足的情况下失去了既有的物质基础,难以得到真正的建构和发展,这也反过来影响到了弱势群体作为人的公共性发展。弱势群体精神生活公共性研究既是弱势群体发展的需求,也是精神生活、公共性本身的内在要求。
  (一)精神生活是人特有的生活现象精神生活,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的活动,是以物质生活为基础并与之相对应的生活(张彦等,2011)。它是人类所特有的生活现象。它和物质生活一起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任桂香,2004)。从内容上讲,精神生活主要指人的智慧和道德的进步状态,它既包括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也包括个体的社会行为。它是个体自身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精神生活”在内容上又可以分为相对于经济生活的“文化生活”、相对于肉体生活的涉及精神感受的“心理生活”和相对于日常生活的涉及价值观的“心灵生活”(童世骏,2009:6)。精神生活的这些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规定着人作为人的特定性,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最重要的基准。事实上,正是精神生活,将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使人成为万物之灵长。
  (二)公共性是高质量精神生活的标尺精神生活是人特有的现象,公共性是人的本质特性。只有公共性真正成为精神生活的外在标准和内在价值,使人不至于受外在的物与欲的支配时,它才能真正在精神上使人具有人内在的独特价值,使整个社会具有强烈的共同体特性和公正维度,使个体得以超越狭隘的个体利益而关注公共领域及公共事务,并形塑国家与民众、社会与个体互为支撑、监督和依靠的新格局。
  公共性包含着人的公共性与社会公共性双重含义。从人的公共性来说,公共性是与自利性相对的一种属性,是人社会属性的合群倾向在人性中的体现,追求的是社会共同体的共同利益(王春福,2012:65)。它首先是一种文化合理性理想,同时又是一种主体性、合目的性价值生存信念。它强调的是某种事物与公众、共同体(集体)相关联的一些性质(谭安奎,2008:编者序:1)。它推崇人类生存活动本质上的群际共生性、以“差异共识”为基础的交往形式,以及以公正为基本诉求的人类文明成果的人际价值共享性(贾英健,2009:13-14)。从社会公共性角度类来讲,公共性是指在公共社会中相关成员能共同享受某种利益,因而共同承担相应义务的制度的性质(李明伍,1997)。这里的公共性首先是对一切不平等的等级关系的否定和对多样性的肯定(汪晖等,2005:2-3)。对公共利益的遵循和对公共精神的追求是公共性的要旨。精神生活的公共性主要指的是各主体的精神生活对公共性的遵从与响应。它包含了社会整合和个人权利、尊严的双重诉求。它既指涉人的发展,又直指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关切到人与社会的健康发展。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公共性成为人与社会高质量精神生活的标尺。
  (三)弱势群体精神生活公共性是公共性发展应有之义弱势群体精神生活公共性是公共性发展的应有之义。因为弱势群体精神生活的公共性是关乎人与社会公共性发展的关键,甚至根本。弱势群体精神生活公共性建构的问题,首先是一个建构弱势群体属人的公共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要和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公共性;发展社会公共性,又内在地要求发展弱势群体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在决定社会关系、深入影响社会结构及个体全面性发展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今天这个精神不平等逐渐成为社会不平等主要标准的时代,这一作用更为突出。今天的弱势群体在社会成员中占据相当一部分,其精神生活的状态和走向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如何解决“人如何生活”的社会问题,甚至涉及整个社会生活秩序的重新定位和整个国民素质的重塑。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往往体现在弱势群体的生活处境上。罗尔斯所提出的有关公平正义的两个重要原则为此提供了最好的注解。
  ……
展开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弱势群体精神生活公共性是时代最大的公盐JI生
第二节 弱势群体精神生活公共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本书的内容框架及主要观点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第二章 弱势群体精神生活的时代审视
第一节 精神生活公共性彰显为人与社会发展的标尺
第二节 对弱势群体精神生活的社会认知偏误长期存在
第三节 网络社会使精神生活公共性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
第四节 弱势群体精神生活公共性失范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弱势群体精神生活公共性失范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何种意义上的弱势群体精神生活公共性失范
第二节 弱势群体精神生活公共性失范理论分析框架

第四章 弱势群体精神生活公共性失范类型分析
第一节 价值失范:弱势群体心灵生活的公共性偏离
第二节 生活失范:弱势群体休闲文化生活公共性失范
第三节 心态失衡:弱势群体负面心理突出
第四节 行为失范:弱势群体破坏公共性的行为多发

第五章 弱势群体精神生活公共性失范行动逻辑探讨
第一节 作为首要行动逻辑的生存理性与经济理性
第二节 社会嵌入性的行动逻辑
第三节 社会互构下的策略理性

第六章 弱势群体精神生活失范的社会根源
第一节 弱势群体精神生活公共性的物质基础削弱
第二节 弱势群体精神生活公共性的社会基础削弱
第三节 弱势群体精神生活社会共识生产机制乏力
第四节 精神生活公共性发展的文化资源不足

第七章 弱势群体精神生活公共性建构
第一节 发展公共性精神资源,促成精神生产公共性转向
第二节 落实社会公共性,夯实精神生活公共性的物质基础
第三节 加强个体主体性,增强公共性发展的内在力量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