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
蓬勃发展的民族教育事业 仫佬族向来崇文尚礼,重视传统教育,将文化教育事业始终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罗城许多地方的校园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陋到现代化的历程,推动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政府投资办学校,学校培养人才,促进了仫佬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进步,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轨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罗城地方政府逐步增加了对教育的投入,形成了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配套的机制,使学校的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罗城除了从财政拨出专项教育经费外,还按中央的规定,从企业的税收中征收教育附加费,并且动员各企事业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多渠道筹集资金,全面保障提高教育经费支出。与此同时,罗城还把中央拨付的专项经费集中起来,用于解决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的危房和校舍不足问题。首批建成了四把小学、东门镇二小、龙岸小学、罗城高中、天河中学、德山中学等中小学的教学楼,开创了罗城中小学校舍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0世纪90年代以后,按照现代中小学的建设标准,为全自治县75所完小、109个教学点、14所初中和2所高中建成了教学用房和教学辅助用房170687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31696平方米、生活用房164158平方米、其他用房14875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到381416平方米。
在实施基础建设项目的同时,还按照各校的学生数配备标准的课桌椅、图书、教学仪器和文体器材。
有32所学校建立了远程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站,实现了计算机的全国联网。到2004年,全自治县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工作通过了自治区的评估验收,2007年“两基”工作又通过了国家级验收。
在罗城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充分改善后,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从2006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实行了免费教育,2010年以后高中阶段的学生免交学费,职业学校的学生除免交学费外,国家还每年给予每个学生1500元的生活困难补助。到2011年,全自治县开办寄宿制小学37所,住宿生2754人;寄宿制中学15所,住宿生11888人,在全部免费入学的基础上给予生活补助,小学生每人每年10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1250元,,使边远山区的学生和家庭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了教育公平。
三十而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个年轻的县份,东北界为融水苗族自治县,东南接柳城县,西南连宜州市,西北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邻。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所辖7镇4乡物产丰富,自然生态环境俱佳,境内有剑江、武阳江、月亮山、天门山、清明山、凤凰山、睡美人山、于成龙湖、高山草甸、九万山、野马滩、相思林等旅游景区,人称“小桂林”。罗城还是传说中歌仙刘三姐的出生地,这里遍地油菜飘香、歌声嘹亮,情哥情妹漫山遍野深情对歌,情定仫佬山乡。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仫佬族共有216257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有172305人。广西境内的仫佬族除了散居在今河池市的宜州、都安、环江、金城江及柳州市的忻城、柳城、柳江、融水等县(市、区)外,其余85%以上人口聚居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与当地的汉、壮、瑶、苗、侗、水等民族杂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