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译学主体性研究:中国译学四象论初探:quadrified perception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Ching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501721
  • 作      者:
    孟凡君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文旭,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获得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日“认知语言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首席专家:国际学术期刊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及Asian-Pacific journal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主编: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副会长。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出版专*或教材20余部。研究兴趣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及外语教育。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译学主体性研究》旨在从中国的文化架构和认知倾向人手,对中国的译学发展进行主体性层面的考察和探究。自汉代佛经翻译至20世纪“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国的译学探究本已随译事的发展相伴而行,并多有真知灼见。但在西方翻译研究范式风行中国之后,中国本土的翻译探究因缺乏西式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负“评点感悟”之讥,被一度边缘化。在西方研究范式下的翻译学研究几度式微之时,《中国译学主体性研究 中国译学四象论初探》试图从“四象”的传统易学文化视角,对中国本土的译学思想进行译道(老阴)、译理(少阳)、译法(老阳)、译术(少阴)的“四位一体”的整合探究,冀以“弥伦天地之道”,并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译学主体性研究的古老而崭新的视角。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译学主体性研究 中国译学四象论初探》:
  第二,辨机还在该引文中记载了“缙绅先生”的译学观,由此可看出辨机的译学主体性倾向。一者,通过对“缙绅先生”关于印度其国、其书、其语、其文的特色表述,说明了梵汉之间的差异,提出“梵文深致,译寄明人,经旨冲玄,义资盛德”的欲得其译、必得其人的译学态度。其中,“译寄明人”之说,重译者之才;而“义资盛德”之说,则重译者之德:才德并称,华夏为学修德之一贯也!可见,“缙绅先生”对译者的要求,还是站在华夏文化主体性的立场上而抒发己见的。二者,“缙绅先生”也提出了他的译经之法。其中,“若其裁以笔削,调以宫商,实所未安,诚非谠论”之语,表明了“缙绅先生”对以往“裁斥”和“删繁”译法的反对;“传经深旨,务从易晓”之语,体现了对“传可众心”的关注;而“苟不违本,斯则为善”之语,又表明了忠实原作、探求本真的态度。三者,“缙绅先生”还对佛经译本的语体风格抒发己见。其中,“文过则艳,质甚则野”之语,表达了一种既不过文,也不过质的中庸态度。故日:“谠而不文,辩而不质,则可无大过矣,始可与言译也。”可见,“不违本”者,求“信”也;“务从易晓”者,求“达”也;“谠而不文,辩而不质”者,得“中”也。故“缙绅先生”论译立场,与僧睿略同,实华夏中庸之道之必然。若问“缙绅先生”为何未走向“信达雅”的道路?从他对“李老”和“韩子”的推重可以看出,其浓厚的道家情结,也必然走向呼吁“违本从文,所害滋甚”的尚质非文的道路。但必须指出,“缙绅先生”所非之文,实为“违本”之“文”,若原本之“文”,自可依本而传,亦无不可。
  第三,辨机的译学主体性倾向也直接展示在他对自己的译学观的阐述中。其“昔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与人共者,弗独有也”之语,言语之文质,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至于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游、夏之徒,孔门文学,尝不能赞一辞焉”之语,言一人之修辞,文则文,质则质,亦不可一贯。辨机其意为,原经之文质固有,无需译者更易,传易佛经,只可顺其自然,因本顺旨而已。故辨机云:“法师之译经,亦犹是也。非如童寿逍遥之集文,任生、肇、融、睿之削笔。况乎园方为圆之世,斫雕从朴之时,其可增损圣旨,绮藻经文者欤?”可见,就辨机看来,传译佛经,务在径达本真,既不能像罗什那样“逍遥之集文”,也不能像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那样任意而“削笔”。故就辨机看来,译经之要,务戒“增损圣旨”,原文富文藻而译者刻意“斫雕从朴”,或者原文质朴而译者刻意“绮藻经文”,都是失旨伤真之举。
  总之,通过该篇译论看来,不管是玄奘译经,还是“缙绅先生”和辨机论译,都有一种共同的倾向,就是他们都开始反对以罗什为代表的“删削”译经的倾向。该倾向表明了译经者日益注重佛经原本在翻译中的地位,这与佛教在儒道佛三位一体的文化大系中日益受崇的社会文化现实是密切相关的。
  ……
展开
目录
丛书序
序言
前言

第1章 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性考察
1.1 中国文化形态演进大势
1.1.1 远古混沌文化期的文化形态略论
1.1.2 中古儒道二元文化期文化形态略论
1.1.3 近古儒道佛三元文化期文化形态略论
1.1.4 现代科学-传统四元复合文化期文化形态略论
1.2 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性探究
1.2.1 易学主体性概说
1.2.2 四象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主体性探析
1.2.3 四象易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性概说
1.3 本章结语

第2章 中国传统译学主体性考察
2.1 近西翻译时期传统译学主体性探究
2.1.1 外国人主译期译学主体性探析
2.1.2 中外人共译佛经时期译学主体性探析
2.1.3 本国人主译佛经时期译学主体性探析
2.1.4 近西翻译时期译学主体性探究小结
2.2 远西翻译时期传统译学主体性探究
2.2.1 近世翻译时期译学主体性探析
2.2.2 近代翻译时期译学主体性探析
2.2.3 远西翻译时期译学主体性探究小结
2.3 本章结语

第3章 中国现当代文化语境下的译学主体性考察
3.1 中国现当代译学理论建构的主体性考察
3.1.1 中国现当代译学主体对信达雅的取舍
3.1.2 中国现当代译学主体对直译和意译的探讨
3.1.3 中国现当代译学主体对翻译标准的认定
3.1.4 中国现当代译学主体对翻译研究学科化的探讨
3.1.5 中国现当代译学学科理论建构的主体性考察小结
3.2 中国现当代译学学科组织体系建构的主体性倾向考察
3.2.1 中国翻译期刊发展的历时性沿革
3.2.2 中国翻译专著的年代分布
3.2.3 中国翻译研究门类的状态分布
3.2.4 中国翻译研究学科归类的走向
3.2.5 中国现当代译学学科组织体系建构的主体性考察小结
3.3 本章结语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