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东山轩辕宫/中国古代建筑与营造科学价值挖掘丛书》:
如前所述,檐柱柱顶的样式可明显分为两种:有卷杀和无卷杀(平顶)。结合江南地区宋元时期其他实例,比如上海真如寺、金华天宁寺、武义延福寺,在这一时期柱头做卷杀是较为普遍的做法。轩辕宫正殿边上的城隍庙建筑为清代(甚至可能更晚)所建,柱子即为平顶。因此,卷杀柱的制作时间应早于无卷杀柱。
综合以上,以C1、C4柱为例,两柱都偏离柱网,现有调查表明两柱用材都为楠木,柱头一卷杀一平顶。楠木是珍贵木材,也非苏州本地所产,需从外地高价购入,明代重建连柱础都不能修复,当无力购置楠木,因此很可能元代建造时即使用楠木柱,明代重建时用了原来的构件,清代大修又在原来构件的基础上做了修改。
殿中四根中心柱的情况与柱础之间也有不一致之处。首先柱础尺寸显示出B2、B3柱应该大于C2、C3柱,但对应的柱径却是一样的;其次B2、B3柱高一致,C2、C3柱高一致,前者高于后者;因此B2、B3柱很可能被抽换过。此外,B2、B3柱顶都留有卯口痕迹(图4—3),一为正向朝殿内(在四椽栿顺栿串下方),一为逆时针45°方向(与四椽栿顺栿串同高),而在与此卯口相对的另一侧朝向殿外的45°方向,与襻间枋(内额)同高,也有卯口痕迹,目前被木块填塞。
这两个相对的卯口应对应额枋类构件。C2、C3柱则无此卯口。B2、B3这两根柱如果原来就是轩辕宫正殿的柱,那么45°卯口的存在或者说明大殿前槽结构被彻底改动过,或者是使用旧材。
因此总体来看,A1、A4、D4以及中心四柱是元明时期制作并且基本还在原来的位置上,但B2、B3柱与C2、C3柱又并非同时制作。B1、C4柱是元明时制作的,但移动过位置,C1、D2、D3柱移动过位置,而柱子或是清代制作或是清代使用原有构件修改而成。与这些柱子相连的额枋、普拍枋以至梁栿、顺栿串的制作必然不早于这些柱子被放置在其位置上的时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