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渥太华:成熟与独立 1910年夏天,萨丕尔来到渥太华。此时的他对白 手创立一所新科研机构满怀热情——他打算以业界颇 具声望的美国民族学局为楷模,绘制加拿大广袤的自 治领土上还鲜为人知的语言与文化地图。国籍问题显 然没有困扰到他;毕竟萨丕尔此前也曾移民到美国?br/>①开展科研工作才是他的首要任务。和博厄斯一样, 萨丕尔将科学无国界视为理所应当。研究队伍可以获 得田野调查的经费,从萨丕尔认为现有知识中存在的 主要空白入手。在竞标少得可怜的研究经费方面萨丕 尔已经具备丰富的经验,加上政府仁慈尽责,划拨的 预算金额庞大,他正迫不及待想要对拨款加以利用。
目前的处境真是再好不过了。无疑,26岁的萨丕 尔有理由祝贺自己:在迫切需要人类学服务的加拿大 ,他执掌国家首席人类学家的职位,享受权力和独立 性。之前的许多年中,萨丕尔参与短期田野调查、申 请的工作往往地位卑下,如今他终于迎来了一个长期 项目。这份工作为他提供优裕的生活保障,让他再也 不用回到童年及求学期间的窘迫境遇中了。更重要的 是,他雄心勃勃,决心要在专业领域做出一番成绩?br/>他的新职位并不排斥专业的语言学研究,而将语言学 视为民族学研究的有效工具。不存在竞争对手,前途 看似一片光明。这种亢奋感会持续好几年。
在一张1913年的照片上清楚地留着萨丕尔的笔迹 :“一副神气十足的自满样,自以为一切生活需求都 得到了改善。’’萨丕尔没有否认得意的心境,还不 忘调侃自己。在可见的未来,他的生活将充满赞誉声 和安全感。他有理由为自己显而易见的好运气感到满 足?br/> 萨丕尔年少时家庭生活屡经波折:家庭经济困难 、父母婚姻不和,这些经历激发了他强烈的家庭责任 感。他的父母迁居到渥太华独立生活,不过萨丕尔仍 旧感到自己要尽赡养父母的责任。然而,萨丕尔将建 立自己的家庭视为真正成年的标志。正值婚龄,他爱 上了二堂妹弗洛伦斯·德尔森并向她求婚。萨丕尔在 哥伦比亚大学读研时曾见过这位表妹。弗洛伦斯原名 奥尔加·赛德尔森,十多岁时移民美国后把名字英语 化了。她们一家来自东欧犹太教重要的文化中心—— 立陶宛维尔纳。萨丕尔并不关心宗教背景,但弗洛伦 斯举止优雅、知书达理,无疑是欧美文化的完美融合 ,这让他很欣喜。兄弟姐妹中,弗洛伦斯是个“快活 的人”;她“快乐而迷人的个性”最初深深吸引着萨 丕尔,但后来也常使萨丕尔心生猜疑(菲利普·萨丕 尔,p.c.)。弗洛伦斯在波士顿的亲戚十分重视教 育对提升社会地位的作用,弗洛伦斯受其资助1908年 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当时她刚移民到美国没有几年 。与哥大一样,拉德克利夫学院享有很高的声誉,但 学院招生在很大程度上面向本地人,其中很多是犹太 裔(Oren1986)。但弗洛伦斯并没什么学术抱负,心 甘情愿地放弃学位与萨丕尔私奔了。在弗洛伦斯看来 ,这次私奔是社交季中的巨大成功。萨丕尔身居要职 ,地位稳固,犹太人的潜在污名显然和他无关。辉煌 的事业生涯等着他去谱写。这次私奔更加增进了弗洛 伦斯的乐观主义和冒险精神。她似乎期待丈夫的职位 会带来活跃的社交生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