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土地利用动态模拟与优化配置研究:以关中地区为例:a case study of Guanzhong region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66927
  • 作      者:
    杨勇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杨勇,男,1982年生,湖南衡南人,博士,讲师,2007年在陕西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2010年在陕西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任志远教授。专业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方向为国土资源评价与GIS。近年来主持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重大课题1项、河南省社科联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攻关、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教育部人文社科、陕西省社会科学等项目20余项,在《地理研究》、《人文地理》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16篇,参编著作1部。讲授本科课程为《空间数据库》、《空间分析》,《遥感概论》。
展开
内容介绍
  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研究区域,根据站点观测数据、线划数据、数字化专题地图、遥感影像以及社会经济数据,以遥感影像解译和GIS空间分析作为技术支撑,对关中地区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动态和景观格局进行分析,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因素进行定量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线性规划(GLP)模型提出土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借助CA-Markov模型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预测,以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为依据,构建土地利用优化格局模拟模型,将优化配置方案落实到相应的地理空间单元,并基于县域单元对关中地区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分区研究,从而构建了多层次的土地优化配置方案。
展开
精彩书摘
  《土地利用动态模拟与优化配置研究:以关中地区为例》:
  Benli和Kodal(2003)运用线性和非线性的规划方法对土耳其Anatolian流域东南部地区,在适量而且有限的水资源供应条件下,探讨其农作物种植模式、水资源量和农业收入等方面,其研究报告表明,在缺水灌溉条件下,非线性优化模型比线性优化的结果可以给农业带来更多的收入。
  Huda Abdelwahab Sharawi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对苏丹中部地区的土地进行了优化配置研究,此地区可供选择的土地利用类型为阿拉伯树胶种植、桉树种植和香蕉种植,研究采用了“损耗一收益”分析(CBA)的方法对其进行了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对市场导向的评价机制的排斥,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经济总量增长最大及其社会公平考虑,桉树种植是此区域的最佳选择,其次为阿拉伯树胶,欠佳的方案则为种植香蕉。
  Mohseni Saravi等运用目标规划方法,分别基于经济、环境和社会准则对伊朗古列斯坦省的Garmabdasht流域的土地进行了优化配置研究,对区域内的人工林、牧草地、公园和保护区的土地进行了配置,以满足区域在最小总投入和沉积量的同时,以满足获取最大收益和产出以及就业机会等多目标的需要,研究的结果表明基于经济准则的配置可以满足所有其他方面的需求。
  1.3.2 国内研究现状
  相比较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在国外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土地整理实践,我国学者从理论原则、模型构建、算法优化和GIS应用等方面,结合系统动力学、马尔可夫链理论、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和GIS地学分析,针对大区、省、市、县和流域等不同尺度的研究区域,进行了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探索性研究。
  刘彦随基于耕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方法分析以及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利用特点,提出了区域耕地容许转换量化模型,为多目标导向下的区域耕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量化方法和决策依据;以陕西秦岭山地为例,进行了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分析,并根据山地类型结构格局的空间层次性、结构多级性和功能多元性等特点,提出了不同空间分析尺度下山地土地利用空间配置模式和优化利用方案。龙花楼等对我国开发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专门研究,基于系统科学、生态学、资源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可操作途径;郑新奇探讨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方法、技术,并以济南市为研究区进行实证研究;王华春分析了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这一核心问题,认为市场化配置是实现城市国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何书金等对黄河三角洲主体东营市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综合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持续利用优化原则与目标;陈玉福、王业侨等以海南省为例,基于城乡土地利用的差异性,从优化城乡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管理的角度,探讨统筹城乡发展的途径;傅瓦利以重庆三峡库区开县为研究区域,在对其景观格局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土地优化配置研究,并对比了区域土地优化配置前后的生态效应;韦仕川、吴次芳等以浙江省为例,针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建设用地扩展非常迅速的背景下,由此导致的对耕地和其他类型的土地占用较大的情况,运用比较优势的理论,从对各种类型的土地利用效益的比较优势出发,提出了缓解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耕地之间矛盾的科学合理的建议;苏伟、陈云浩等在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覆被变化、土壤侵蚀现状、人口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状况,从宏观外部约束性因素和局部土地单元格局演化等土地格局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情况下,以生态安全为目标,对土地利用进行了土地优化配置;金志丰、陈雯等充分考虑了土地适宜性对土地优化的主导控制因素,通过对宿迁市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土地利用的空间优化配置;赵筱青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对土地利用进行功能分区并对生态格局进行划分,以此对山地土地资源格局进行了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刘艳芳、李兴林等以遗传算法对海南省琼海市土地进行了优化研究,构建了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并运用多目标的Pareto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解算;任奎、周生路等以精明增长为指导理念和约束条件,采用灰色多目标规划,结合灰色关联分析,对土地进行了优化配置研究,其研究过程较好地把精明增长理念和土地利用规划定量地实现了融合;汤洁等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具有较强的关系为依据,以土壤有机碳最大化为优化目标,通过人为改变植被类型,间接改变土壤物理结构、土壤微生物、土壤团聚体等性质,从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以此达到土地优化的目的;牛继强、徐丰使用遥感数据获取土地利用的空间要素,提出,基于遥感和绿当量的优化卷积算法和优化模型进行区域土地优化配置,根据此方法可以实现任意区域和尺度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土地优化配置的理论基础
1.2.1 土地优化配置的内涵
1.2.2 土地优化配置的特征
1.2.3 土地优化配置的相关理论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存在的问题
1.3.4 研究趋势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和手段
1.4.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3 拟解决关键问题
1.4.4 内容安排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背景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增长
2.2.2 经济发展
2.3 考察路线

第3章 土地利用时空动态与景观格局分析
3.1 遥感图像处理
3.1.1 数据源
3.1.2 空间数据坐标系
3.1.3 遥感图像预处理
3.2 土地利用分类
3.2.1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3.2.2 土地利用解译标志
3.2.3 遥感图像分类过程
3.2.4 分类结果精度评价
3.3 分类后处理及制图
3.4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4.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
3.4.2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
3.4.3 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坡度变化
3.5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3.5.1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
3.5.2 景观格局指数模型
3.5.3 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
3.5.4 景观空间格局与动态分析
3.6 小结
……
第4章 典型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比研究
第5章 土地利用格局空间相关性分析
第6章 关中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7章 基于空间模拟与分区的土地优化配置
第8章 土地优化利用调控对策研究
第9章 结论与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