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多棱镜丛书:陈佩斯的喜剧艺术》:
1.大道影业的沉浮
陈佩斯的电影之路并不顺畅,像雄鹰飞向天空就要面临狂风暴雨一样。
陈佩斯坚信,拍喜剧是有意义的,他甚至对喜剧有种偏执的喜爱。为了在中国喜剧这个近于荒芜的领域开辟出新的天地,他潜心于喜剧的表演,后来又成立了海南喜剧影视有限公司(1993年,改名为“大道影业有限公司”,现名为“北京大道文化节目制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道影业”)。他以为,从此以后再也不用到处求人了,可以志得意满,可以雄心壮志,可以运筹帷幄,在中国喜剧电影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有所作为了。即使有资金、人员、剧本等各方面的一些小问题,但是绝对不会影响大的发展方向。的确,陈佩斯和他的团队,获得了鲜花、掌声还有众多粉丝。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完全代表财富。表面看来,陈佩斯的影视公司红红火火,风生水起,可是,真的涉及经济收益,其付出与回报并不成比例。他的投入是倾家荡产式的,而回报几乎可以说是“凄凄惨惨戚戚”。每部电影都不亏损,但赚的钱只够启动下一部电影的前期,时常断裂的资金链让陈佩斯欲哭无泪。他回忆说:“当时孩子的学费百十来块钱,不是说天天没有,就是有几个月特别紧,而且一紧就会紧很长时间。那时候,自己的车公司用,自己出门打车都不敢打夏利,只能找面包车。”
很难想象少年成名的陈佩斯会在中年遭遇如此窘境。他在适应从纯演员到创业者的身份转变,“每天都在妥协”“好演员只要演好戏就行了,但是作为好老板,剧组缺什么就得补什么。有时拍戏缺一辆坦克,你都得找关系托人去借啊”。如果说,借坦克、借飞机欠下哥们人情,陈佩斯可以妥协,但当自己所在的行业欠一个公正时,陈佩斯就按捺不住了。“我们这种民营电影公司要自己跑发行,前一晚喝酒,要多少拷贝,对方均满接满应,第二天酒一醒都不认了。”“你可以查查,当年我们的几部电影口碑都很好,但影院总说上座率不高。比如《太后吉祥》,我去石家庄监票,当地的红星剧场每天七场满座,但影院却只跟我报三场。这不是欺负人吗?”
这些让陈佩斯“绝望”了。实际上,这个行业最混沌动荡的一段岁月正是“大道”七年电影征程的时期。从统购统销到各省市分销、进口大片涌入、盗版盛行再加上各大影院的票房潜规则,纵有三头六臂,陈佩斯也很难从中杀出血路。周围人说:“陈佩斯属于典型的一根筋,他可以为表演砸锅卖铁,却不肯对游戏规则来半点妥协。”最终,“一根筋”的陈佩斯选择了离开,“再也不想被盘剥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