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近代史:1840-1937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4175847
  • 作      者:
    蒋廷黻著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除了中学历史教科书,你还应该看看近代中国的另一种样子
  ★它不仅是大学历史系的教材,更是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入门书
  ★首次完整收录《中国近代史》《琦善与鸦片战争》《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及蒋廷黻多篇重要时论
  ★蒋介石、李敖、任志强、费正清、郭廷以、李济、何炳棣等共同推崇的近代史大家

展开
作者简介
  蒋廷黻,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曾任中华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美大使等。
  身兼历史学家和政治家双重身份,使其既具有历史学家的深邃视野,又具有政治学家对局势的深刻洞见。相比于单纯的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对历史的解读,少了一些书生气,而能深入“历史现场”,对历史事件进行切身而深入的解读,尤为一般史家所不及。
  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开山的人”和“拓荒者”,他引领了后来整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大家如费正清、何炳棣、郭廷以等等,无不对之推崇有加。??要而深刻地讲述了中华民族“走出中古”的历程。凭着强大的综合能力,蒋廷黻先生摒弃了繁琐的考证和史料堆砌,为读者梳理出了近代中国发展的清晰脉络,论述生动,观点深刻,好读而耐读;第二部分为附录,包括《琦善与鸦片战争》《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及多篇时论,首次完整展现蒋廷黻先生的史学观点和个人见解。

展开
内容介绍
  1840年鸦片战争以降,中国进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1937年开始第二次中日战争,中华民族经历战火淬炼,迎来新生。百年之中,中华民族从“中古”状态的“老大帝国”,蹒跚前进、趔趄前行,逐渐转型成为“近代化的民族国家”。这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便记录于蒋廷黻先生的这本《中国近代史:1840—1937》之中。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近代史》,以六万多字的篇幅,简要而深刻地讲述了中华民族“走出中古”的历程。凭着强大的综合能力,蒋廷黻先生摒弃了繁琐的考证和史料堆砌,为读者梳理出了近代中国发展的清晰脉络,论述生动,观点深刻,好读而耐读;第二部分为附录,包括《琦善与鸦片战争》《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及多篇时论,首次完整展现蒋廷黻先生的史学观点和个人见解。

展开
精彩书摘
  总论
  中华民族到了19世纪就到了一个特殊时期。在此以前,华族虽与外族久已有了关系,但那些外族都是文化较低的民族。纵使他们入主中原,也只不过利用华族一时的内乱而把政权暂时夺过去。到了19世纪,这个局势就大不同了,因为在这个时候到东亚来的英、美、法诸国绝非匈奴、鲜卑、蒙古、倭寇、清人可比。原来人类的发展可分两个世界,一个是东方的亚洲,一个是西方的欧美。两个虽然在19世纪以前曾有过关系,但那种关系是时有时无的,而且是可有可无的。在东方这个世界里,中国是领袖,是老大哥,我们以大哥自居,他国连日本在内,也承认我们的优越地位。到了19世纪,来和我们找麻烦的不是我们东方世界里的小弟们,是那个素不相识而且文化根本互异的西方世界。
  嘉庆、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当然不认识那个西方世界,直到现在,我们还不敢说我们完全了解西洋的文明。不过有几点我们是可以断定的,第一,中华民族的本质可以与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相比,中国人的聪明不在任何别的民族之下。第二,中国的物产虽不及俄、美两国丰厚,然总在一般国家水平线之上。第三,秦始皇的废封建为郡县及汉、唐两朝的伟大帝国,足证我民族是有政治天分的,是故论人论地,中国本可大有作为。
  然而到了19世纪,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第一,是因为我们的科学不及人。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的竞争,最足以决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科学的知识与非科学的知识比赛,就好像汽车与人力车的比赛。在嘉庆、道光年间,西洋的科学基础已经打好了,而我们的祖先还在那里做八股文,讲阴阳五行。第二,西洋已于18世纪中叶起始用机器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国的春秋时代,文艺复兴以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所以在19世纪初年,西洋的国家虽小,然团结有如铁石之固;我们的国家虽大,然如一盘散沙,毫无力量。总而言之,到了19世纪,西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近代文化,而东方的世界则仍滞留于中古,我们是落伍了!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就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就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日本就是一个例子。日本原有土地不过相当中国的一省,原有的文化几乎全是隋、唐以来自中国学去的。近40年以来,日本居然能在国际上做一个头等的国家,就是因为日本接受近代文化很快。
  我们还可以把俄国做个例子。俄国在15世纪、16世纪、17世纪也是个落伍的国家,所以那时在西洋的大舞台上,几乎没有俄国的地位。可在17世纪末年,正当我们的康熙年间,俄国幸而出了一个大彼得,他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到西欧去学造船,学炼钢。后来他又请了许多西欧的技术家到俄国去,帮助他维新。那时许多的俄国人反对他,尤其是首都莫斯科的国粹党。他不顾一切,奋斗到底,甚至迁都到一个偏僻的但是滨海的涅瓦河旁,因为他想靠海就容易与近代文化发源地的两欧往来。俄国的近代化基础是大彼得立的,他是俄罗斯民族大英雄之一,所以就连斯大林也很推崇他。
  土耳其的命运也足以表示近代文化左右国家富强力量之大。在19世纪初年,土耳其帝国的土地跨欧、亚、非三洲,土耳其人也是英勇善战的。但在19世纪百年之内,别国的科学、机械和民族主义有一日千里的长进,土耳其则只知保守,因此土耳其遂受了欧洲列强的宰割。到了1878年以后,土耳其也有少数青年觉悟了非维新不可,但是他们遇着极大的阻力。第一,土耳其的国王,如中国的清朝一样,并无改革的诚意。第二,因为官场的腐败,创造新事业的经费都被官僚侵吞了、浪费了,国家没有受到新事业的益处,人民增加了许多的苛捐杂税,似乎国家愈改革就愈弱愈穷。关于这一点,土耳其的近代史也很像中国的近代史。第三,社会的守旧势力太大,以致有一个人提倡维新,就有十个人反对。总而言之,土耳其在19世纪末年的维新是三心二意的,不彻底的,无整个计划的,其结果是在上次世界大战中的惨败,国家几致于灭亡。土耳其人经过那次大国难以后一致团结起来,拥护民族领袖凯末尔,于是始得复兴。凯末尔一心一意为国家服务,不知有他。他认识了时代的潮流,知道要救国非彻底接受近代的文化不可。他不但提倡科学、工业,甚至改革了土耳其的文字,因为土耳其的旧文字太难,儿童费在文字上的时间和脑力太多,能费在实学上的必致减少,现在土耳其立国的基础算打稳了。
  日本、俄国、土耳其的近代史大致是前面说的那个样子。这三国接受了近代的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于是复兴了,富强了,现在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近代史。
  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
  ……
展开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一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二 英国人做鸦片买卖
三 东西对打
四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五 不平等条约开始
六 剿夷派又抬头
七 剿夷派崩溃
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一 旧社会走循环套
二 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三 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四 洪秀全失败
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一 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二 步步向前进
三 前进遇着阻碍
四 士大夫轻举妄动
五 中日初次决战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一 李鸿章引狼入室
二 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三 顽固势力总动员
四 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
五 民族扫除复兴的障碍
六 军阀割据十五年
七 贯彻总理的遗教
附录一 琦善与鸦片战争
一 引言
二 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军事关系
三 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外交关系
附录二 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
一 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
二 欧洲人的蚕食
三 葡萄牙设法通商
四 国外殖民势力更替
五 康熙帝的外交
六 外交政策不进反退
七 马戛尔尼来华
八 英国输入鸦片
九 鸦片战争前后
十 “抚夷”的难题
十一 “剿夷外交”的代价
十二 俄罗斯侵吞国土
十三 自强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十四 尾言
附录三 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
小引
一 俄国的远东发展
二 中俄初次在东北的冲突
三 尼布楚交涉
四 东北一百五十年的安宁
五 俄国假道出师与胁诱割地
六 俄国友谊之代价
附录四 时论
一 “九一八”的责任问题
二 国联调查团所指的路
三 南京的机会
四 热河失守以后
五 长期抵抗中如何运用国联及国际
六 这一次的华府会议
七 我们目前对于中央最要的希望
八  “九一八”——两年以后
九 国际现势的分析
十 论“日本和平”
十一 经过“满洲国”
十二 民族复兴的一个条件
十三 中国近代化的问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