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闻之见:新闻杂谈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9091725
  • 作      者:
    李昌文著
  • 出 版 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新闻之见》是鲜活的。它的内容鲜活,足以解答年轻的新闻从业者对当下媒体环境的疑惑,也足以让那些已经顺从经验而忽略专业的老新闻从业者在自省中重新找到上路出发那一刻的初衷;它的形式鲜活,作者就像在写那些接地气的新闻稿件一样来写《新闻之见》,道理恰当的俚语和典故信手拈来,专业的新闻理论就被化在生动有趣的字里行间……
展开
精彩书摘
  《新闻之见》:
  好新闻更注重细节2015年夏天,济南持续高温,山东台新闻中心及时组织策划了一批高温下的新闻。但是在审片过程中发现,在丰富的镜头后边老是感觉缺少点什么。后来大家一致认为,是细节!远景近景,甚至有汗湿衣背的特写,可就是看不到一个生动的面部表情,没有一个更有表现力的细节。新闻要有张力,细节无疑最能打动人。一个新闻有了好的框架却没有生动的细节,就像是一个人只有完美的骨架却没有丰富的血肉,很难有立体感的呈现。一篇文章、一个故事、一部作品,通篇看完后,往往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几个生动的细节,最抓人心的可能也就是那几个转瞬即逝的细节。
  “细微之处见真章”。对一部文学作品来说,细节描写的运用能使文字更加饱满、更加生动,就如一座雄伟宫殿前廊柱的精巧雕刻,能增强整部作品的整体性,使作品生辉,更有浑然一体的立体感。有的细节也很可能是区别于其他作品的独特之处,使之读起来更有可咂吧的韵味儿,更有其特有的嚼头。对新闻作品来说,细节也格外重要,它既可以是某一新闻场景的特写镜头,也可以是一句话、一个面部表情、一个手势甚至是人物的穿着打扮。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细节则决定了新闻的品质,让新闻更有活力,是好新闻的魅力所在。
  细节让新闻“更真实”。细节虽小,却能凸显真实。细节真实是整体真实的基础。具有真实感的细节使一条新闻锦上添花,没有真实感的细节只是画蛇添足。哪怕是再小的细节,如果违背了客观真实的原则,整个新闻的说服力就可能荡然无存。曾有这样一条新闻,表现的是某地通过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技术人员下到了田间地头。
  事儿是真的,但由于使用的画面中采用了历史资料镜头,而镜头中的那位技术员已经在两年前调到别的部门去了,当事人和他的朋友看到这条新闻后,自然说新闻是假的,这样就容易落下信息不实的硬伤,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细节让新闻“更丰满”。细节虽小,却能凸显主题。表现细节并不是要面面俱到,但写稿子、做节目切忌太平,文似看山不喜平,做节目也一样,如果缺乏细节的展示,观众就会觉得新闻干巴巴、没看头。
  《山东新闻联播》曾播发过一条京剧名家送戏到农村的消息,该片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在一个乡戏台前,来欣赏名角表演的人群熙熙攘攘,其中有一位农民因来得晚,挤不到人群前面,于是索性爬到旁边的大树上,找了个高处的“好位置”看个痛快。镜头从树上的这位观众摇向剧场内的观众,又摇向戏台。整个镜头只有短短的几秒钟,但却很有表现力,说明节目对观众很有吸引力,体现了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很好地服务了中心题旨。
  细节让新闻“更好看”。细节虽小,却能凸显美感。对新闻来说,文稿的语言应讲求简洁、朴实、直白,要尽量避免天花乱坠的语词。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忽视新闻事件中的细节挖掘和展示。特别是对于广播、电视新闻来说,一件好的作品必然要在“艺术性”上有所考究。经常能看到一些电视民生新闻存在拍摄背景杂乱、画面曝光过度、声音忽高忽低等问题,有些可能是因为采访紧张做不到尽善尽美,但有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后期编辑技术手段补救。有一次参加省内地市台广播新闻评奖,就有一条主题新、立意好、采访到位的好新闻,只因为一处声音指标没处理好,让整体效果打了折扣。
  细节是新闻写作中的珍珠。鲜活的细节把人们带到现实的情景之中,让人们更为真实地感受着新闻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不会捕捉细节,是记者能力不足的表现,是新闻作品苍白的根源。好的新闻细节,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其叙事力量是巨大的。要做出一件好的新闻作品,一定要从细处着手,往细里考虑,玩好“细活儿”。
  要练就善于发现的“新闻眼”,时刻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面对一个个陌生的采访对象,“做功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记者的“功课”,包括思想、材料等方面的细节。只有记者首先做到态度严谨、工作作风扎实,才能了解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整体情况,对采访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掂量出细节的新闻价值。采访过程中要眼到、耳到、心到,善于观察采访对象,密切关注采访对象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的变化,认真去思考对方的讲话中是否有值得挖掘的角度和深度,及时对原定的采访计划作出调整,强化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
展开
目录
见新闻之理(代序)
用心做新闻
浮躁不能干新闻
记者的操守
记者的担当
做个“全能型”记者
跑农业新闻的“三要三靠”
到基层去
走基层要带着感情和责任
“身入”更要“心入”
要真正走进百姓心里
也谈“文风落地”
扔掉“化石”捉“活鱼”
学会用脑子说话
走基层永远在路上
新闻须策划
新闻的“身段”
好新闻更注重细节
让新闻更鲜活
使新闻更有张力
怎样从会议中挖新闻
小议散文式新闻的审美特征
镜头也应讲政治
典型是怎样炼成的
主题宣传要学会讲故事
新闻要学会讲好故事
新闻要把故事讲得有思想
新闻评论更要讲好故事
民生新闻的“上联下移”
做有建树的民生新闻
舆论监督也是一种正能量
做有建设性的舆论监督
减少监督类新闻的“次生灾害”
媒体的“媚态”
媒体的品格
真实与新闻真实
“眼见为实”鉴
“窃书不算偷”诫
新闻炒作是一种恶俗
别输在转折点上
媒体融合我们要做什么
转型期媒体人的职业心态
转变舆论调控策略的思考
新闻的“融媒”之道
创新是媒体的一种责任
如何提升媒体的“三力”
有一种智慧叫放弃(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