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
两次大的战争使德昂族的人口由多数变为少数,丧失了主体民族的地位。第一次是在元朝末年,麓川的傣族思氏集团日益强盛,逐渐征服了附近的地区和民族,德昂族先民有的成为麓川政权的属民,有的则被迫迁离家园。第二次是在清嘉庆十九年(1814)冬,潞西的德昂族不满傣族土司的压迫,在其首领塔岗瓦的领导下起义,他们提出“官家不公平,杀死官家解不平”的口号,拿起长刀和火枪,攻人,包围了土司衙门。后来芒市土司在清朝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其他土司武装势力的帮助下,对德昂族的起义群众进行了反扑和镇压,到嘉庆二十年(1815)才把德昂族起义镇压下去。战败后的德昂族先民被迫举族南迁,此后潞西境内的德昂族几乎消失,只留下一些遗址和传说。
疾病疟疾对云南边疆地区的危害和影响,文献中多有记载。如,汉晋时期成书的《永昌郡传》载:“永昌郡(滇西地区)在云南(今祥云等地)西七百里。郡东北八十里沪昌津,此津有瘴气,往以二月渡之,行者六十人皆悉闷死,毒气中物有声,中树枝则折,中人则令奄然青烂。”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兴古郡(今滇东南等地),建兴三年置,属县十一,户四万,多鸠、僚、濮,特有瘴气。”除了文献的记载外,民间也流传许多关于疟疾危害的谣谚。如滇西地区就流传“要到芒市坝,先把老婆嫁”的顺口溜,这是新中国成立前流行于云南汉族地区的古谚,告诫怒江以西地区瘴疠等热带病的厉害。《明史。土司传》载:“芒市,旧曰怒谋,又曰大枯赕、小枯赕。在永昌(今保山市)西南四百里,即唐史所谓茫施蛮也。
”“狭义的‘芒市’是指现今德宏州治和潞西市治所在地的芒市镇,广义的‘芒市’泛指怒江以西去缅甸的‘夷方’。”新中国成立前,德昂族地区的疾病流行也是造成德昂族人口迁徙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如镇康县1942年秋季流行瘟疫,德昂族村寨有230余人发病,死亡100余人。1947年2月到4月间,这些地区再次暴发瘟疫,共发病210余人,死亡125人。第二次大的疾病流行造成德昂族人口急剧减少,有60余户逃离家园。
新中国成立后,德昂族曾经有两次大的外逃。第一次是在1958年生产“大跃进”运动中。当时,由于不切实际大搞群众运动,很多德昂族纷纷外逃,仅大寨村附近就有100余人外逃。第二次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德昂族所信仰的宗教被纳入“四旧”范围,德昂族妇女被强迫改变穿着,导致德昂族群众产生不满,纷纷外逃。这两次外逃使得中国境内德昂族人口大为减少,而境外德昂族人口则不断增加。
边界变动也是造成德昂族上述分布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历史上的中外边界始终处于变动之中,甚至出现界线模糊、不分明的情况,德昂族作为生活在祖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少数民族,就在边界的不断变动中,成为了一个跨界民族。如明代王骥三征麓川以后,明王朝放弃了丽水(今伊洛瓦底江)以西的大片土地,把边境八关之外原来隶属于明王朝土司的土地,如蛮莫、猛密、孟养、木邦,乃至南部的八百等都抛给了缅甸洞吾王朝。这使得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德昂、怒、独龙等民族成为了中缅两国的跨界民族。随着中缅边界的勘定,德昂族成为了一个跨境民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