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世界文豪:高尔基》:
高尔基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高尔基的祖父是个沙皇军官,粗暴残忍,他父亲马克西姆·萨瓦季耶维奇·彼什科夫不堪忍受其残暴,外出谋生,来到下诺夫戈罗德城,在一家木器店里学木工。他结识了隔壁家染坊老板卡希林的女儿瓦尔瓦拉,后来她成了高尔基的母亲。卡希林一直顽固地要把女儿嫁给一个贵族,直到小外孙出世,才承认了这个女婿。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
高尔基的人生经历十分坎坷,文学创作之路复杂曲折。“高尔基”在俄文里是“苦的、痛苦的”意思。我们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出高尔基年少时代的经历,作家苦难的人生之旅真实地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里。高尔基4岁丧父,10岁失母,他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卡希林家度过的。外祖父家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家庭,外祖父贪婪残暴,常常毒打高尔基。两个舅舅极端自私自利,时常为了争夺家产而野蛮斗殴。在卡希林家只有一个人与众不同,那就是她的外祖母阿库林娜·伊凡·诺芙娜,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给过他生命中最温暖的回忆。在外祖母的脑海里,有着大量丰富、生动、优美的童话故事和民间歌谣,例如“圣母娘娘”的故事、战士伊凡·阿列克赛的诗篇、英明的华西莉莎、公羊神父和上帝教子的童话,高尔基也正是在这些歌谣和童话中成长,这些质朴的民间文学作品对高尔基未来的创作产生了深深的影响,激发了他对俄罗斯、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正义事业与美好生活的憧憬。外祖母的疼爱和那些闪烁着善良和理想光芒的童话,使从小饱尝沧桑的高尔基获得了“精神的力量以抗击生活的苦难”。
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外祖父开始破产了,高尔基开始了捡破烂的生涯,因而受到了同学们的耻笑。贫困招致的歧视使他憎恨学校的各种规定,也厌恶同学,但他的成绩很好,因为没钱上学高尔基就辍学了,那是1879年,他11岁,还未读完初级小学三年级。没有人想象得到,这个才念完初级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在10多年后,会成为俄国、甚至是欧洲闻名的作家。
高尔基先是被送到了一家鞋店,接着被送到了一个建筑绘图师家中做学徒。他除了在店棚里劳动,还得干老板家里全部的家务活儿——打扫房间、洗刷器皿、劈柴洗菜、带孩子、上市场、当跑腿儿的。活儿太多了,无论是平时还是节日,高尔基的生活中都同样排满了琐碎的、毫无意义的和毫无效果的劳动。精神的贫乏激发着高尔基想走出去的冲动,于是就到了伏尔加河的一条叫“善良号”的轮船上,成为一名洗碗工。
在童年时代,还有三个人给小高尔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是善良的青年学徒茨冈。每当外祖父毒打高尔基,茨冈总是挡在中间,用自己的手臂去挡鞭子,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另一位是老工人葛利高里。他给高尔基的外祖父干了一辈子活,因劳累过度而双目失明,被主人赶出门外,沦为乞丐。还有一位是外祖父的房客,绰号叫“好事情”,他衣衫褴褛,整天埋头在书籍、酒精灯、铜块、铅条之中,最后被外祖父撵走,在《童年》里,高尔基把他称做是自己接触到的“祖国无数优秀人物中的第一个人”,这位科学家的遭遇,一直留在了高尔基的记忆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