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 巨鹿之战》:
李信的策略如果指挥得当的话,完全可以完成对楚军的包围,从而一鼓作气全歼敌人。
但不幸的是秦军碰到了一个同样很有实力的对手——项燕。
项燕看到秦军迂回侧击想进行两翼包围。先是按兵不动,等李信攻破平舆,蒙恬占领寝城,渡河东进转变行军方向后,才开始率领楚军的主力部队,兼程急进,尾袭在李信的后面,实施战略追击。
据史书记载,这场战役打了三天三夜,秦军连日所筑的堡垒都被楚军给攻破了,而且在这一仗中李信光是都尉一级的军官就损失了七人。如果不是蒙恬带军掩护,李信这一战即使不死,也是被俘。
这次战役是秦军继宜安战败于李牧后的又一次惨败。
李信战败的消息传回咸阳后。秦王很生气。
但面对这种情况又该如何进行处理呢?思之再三,秦王决定起用王翦,并亲自到频阳走了一遭,请王翦率队出征。
王翦见到秦王亲自来请,心里虽然很感动,但还是没忘了最初的那个条件:非六十万兵力不去楚国。秦王答应了他。
王翦率六十万大军从秦境出发到达楚境。
六十万兵力,即使是在战国后期,也是相当庞大的一支部队,是秦王朝的倾国之兵。秦王生性多疑,将六十万的兵力全权交给王翦,虽然是无奈之举,但心中肯定充满了不安。这一点,王翦看得很明白。为了稳住秦王以使自己能够在楚境拥有完全的战争主导权,他对秦王耍了一次政治手腕。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他不仅能够统兵陷阵,决胜千里,还能够在政治上游刃有余,安然若素。
他向秦王大肆索要良田、屋宅、园地,而且在出兵攻楚之后,他还陆续派遣使者回到咸阳向秦王表达他的这种意愿。
王翦的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为子孙置业,其实正好打消了始皇的怀疑,使他能够在前线安然用兵。事实证明,他的这一招十分有效,自始至终秦王都没有干预他的军事领导权。
王翦到达楚境后,便让部队在商水、上蔡、平舆一带深沟高垒进行固守,这种布防充分显示了王翦的战争艺术。因为这三地在地理位置上呈“品”字形排列,互为犄角。这在冷兵器时代,可以说是占尽了地理优势,而且王翦还严令部队不许出战。这也是有原因的:一是楚军和赵军是战国里面最能打硬仗的两支部队,而且楚军刚刚击败李信的部队,士气正旺。和这样的部队对垒,一着不慎,就有可能功亏一篑,甚而满盘皆输。二是秦国已经灭了韩赵魏三国,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无论是粮秣运输,兵源补充,还是后勤补给等问题都解决了,已经具备了打持久战的基础。反观楚国则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都已经远远落后于秦国。 一个弱势,一个强势。以弱势对抗强势,这场战争就很有意思了。怎么打,是一个技术;能不能打好,则成了一种艺术。具备这种战争艺术的人,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比如我们后面要讲到的韩信,项羽。
项燕不行,为什么呢?项燕也许看出了王翦的意图,做出了如下部署:将楚军主力屯兵淮河北岸,深沟高垒,以静制静,等待秦军的攻击。对于楚国来讲,这是一种相对安稳的战术。事实上,如果他真的这么去操作的话,那么楚国不会那么快灭亡。
楚国的战斗力在当时毕竟是相当强大的,虽然到了战国末期,诸强都已经被攻灭,但以楚国的实力对抗秦国,还是有的一拼的。可惜事实并非如此,《史记》记载: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