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胄凡尘: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的前世今生》:
相比于前代,清代在皇族政策方面无疑要高明得多。清代的皇族,是从太祖努尔哈赤父亲塔世克辈分开始算起,然后按嫡旁亲疏,分做“宗室”和“觉罗”两大类。凡属塔世克本支,即努尔哈赤及嫡亲兄弟以下子孙,统统归人“宗室”;而凡属塔世克叔伯兄弟支系的,都叫“觉罗”。按照规定,宗室腰系黄带子,觉罗身系红带子,用以显示身份的特殊。故此宗室也俗称黄带子,觉罗俗称红带子。而通常所说的皇族,就是指属于宗室的那部分人。清王朝建立后,针对前朝皇族分封时产生的各种弊病,建立了一整套具有满洲特色的皇族爵位制度。最初确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封爵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因在战争中立下军功而封爵,称为军功封;另一种是因属于皇帝的直系子孙而封爵,叫恩封。正常情况下,受封者的后代是可以承袭这些爵位的。而袭爵的方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降等承袭,这是一般的惯例,即逢子孙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不过也有一个底线,就是由亲王递降至奉恩镇国公、郡王递降至奉恩辅国公、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奉恩镇国公递降至镇国将军、奉恩辅国公递降至辅国将军之后,就不再递降了,可以一直承袭下去。另一种是原等承袭,即由皇帝颁诏允许,某些爵位逢子孙袭爵时,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级来承袭,世代相承不变;若没有子嗣后代时,则以旁支后代奉始封祖先祀,并承袭该爵,这就是所谓的世袭罔替。
由于爵位的世袭罔替属于特殊的皇家恩典,在清代皇族的众多成员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得到特批。有清一代,前后只有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这十二家享受这种殊荣。其中,前八家都是因其祖先在清王朝开基创业中军功卓著而受封,属于军功封,而且都受封于清朝初年;而后四家则是因始封者与当时的皇帝有着特殊的关系而受封,属于恩封,并都产生于清朝中后期。在民间,人们俗称这十二家皇族为“铁帽子王”,形容王爵的牢固、名声的显赫和身份的高贵。不过在另一方面,所谓的“铁帽子王”并非真的铁打不动。实际上随着清王朝皇权专制日益集中,任何一家王爷的兴衰荣辱都取决于当朝皇帝的喜怒哀乐。虽然十二家“铁帽子王”的承袭都延续到了清朝灭亡,但其间也曾有很多王爷身陷云谲波诡的政治倾轧,很多王爷的帽子被无情摘掉甚至死于非命,真正能长期保持尊荣的很少很少。身为爱新觉罗家族中金字塔的最高层,几乎每家王爷都曾被卷入皇族争斗的漩涡,这种争斗甚至贯穿了整个清王朝始终。
与明朝皇帝将王爷们分封到地方由地方官监督不同,清朝是将所有王爷都集中在京城皇帝的眼皮底下,这样就避免了一些王爷以封地为据点叛乱的现象。清朝在这方面还有一点与明朝不同,就是允许皇族成员参与朝政。早在入关之初,朝廷就建立了一套鼓励皇室贵族参与政治的制度。因此在有清一代,任何皇族成员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而所谓的“铁帽子王”,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然而任何一项制度都是把双刃剑。特别是在皇权专制还未高度集中的情形下,各家王爷虽然血脉相连,但为了争夺权利乃至皇位,经常会展开激烈较量,有时甚至是血腥的杀戮。可以说,清朝从开国到灭亡,其皇族内部的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歇过,而且这些斗争都直接影响到当时的政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