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柏林求知会诸贤1923年9月,傅斯年离开伦敦大学,到德国柏林大学继续留学。傅斯年之所以由英赴德,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受柏林大学文化氛围与学术空气的影响,当时柏林大学有几种在世界很有影响的学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物理学和语言文字比较考据学。物理学方面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当时都是轰动一时的学说;语言文字比较考据学,是柏林大学传统的、久负盛名的学科。二是受在柏林大学留学的朋友们如陈寅恪、俞大维等人的影响。当时柏林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甚多,其中许多是傅斯年的同学好友。
傅斯年到柏林大学不久,何思源、罗家伦、毛子水等北大老同学也先后到柏林大学留学。傅斯年与这些同年好友朝夕问学,互相切磋,既提高了见识,又增进了友谊,傅斯年与许多人保持了终生的友谊,尤其是与陈寅恪、俞大维、何思源等就是如此。
陈寅恪生于光绪十六年(1890),和傅斯年一样,出身于书香世家。
其祖父陈宝箴,清末官至湖南巡抚,因支持戊戌变法,推行新政,被慈禧太后革职。其父陈三立,晚年号散原老人,是清末四公子之一,为晚清著名诗人。陈寅恪自幼接受了严格的传统教育,6岁开始在家塾中读书识字,系统学习了儒家经典和诸子之学。他对十三经不但大部分能背诵,而且对每字必求正解,国学功底深厚。陈寅恪酷爱读书,经常是手不释卷,夜以继日。13岁那年,陈寅恪随从长兄、著名画家陈衡恪去日本留学,后来一度回国,进一步广泛涉猎中国传统书籍。其侄陈封怀回忆说:“祖父藏书很丰富,六叔(陈寅恪)在他十几岁时及后来自日本回国期间,他终日埋头于浩如烟海的古籍以及佛书等等,无不浏览。”陈寅恪自己也说:“因髫龄嗜书,无书不观,夜以继日。……而有时阅读,爱不释手,竟至通宵达旦。”以后又留学美国和欧洲诸国,精通几十种文字,正如罗家伦所说:“除近世重要文字外,还有希腊、拉丁、梵文、巴厘文、中波斯文、突厥文、满文、蒙文、藏文等,供他参考运用的总计不止十六七种。”1910年,陈寅恪先后到欧洲、美国留学,1921年再度由美国到德国柏林大学留学,主要学习语言文字学。
斯年之所以由英赴德,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受柏林大学文化氛围与学术空气的影响,当时柏林大学有几种在世界很有影响的学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物理学和语言文字比较考据学。物理学方面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当时都是轰动一时的学说;语言文字比较考据学,是柏林大学传统的、久负盛名的学科。二是受在柏林大学留学的朋友们如陈寅恪、俞大维等人的影响。当时柏林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甚多,其中许多是傅斯年的同学好友。
傅斯年到柏林大学不久,何思源、罗家伦、毛子水等北大老同学也先后到柏林大学留学。傅斯年与这些同年好友朝夕问学,互相切磋,既提高了见识,又增进了友谊,傅斯年与许多人保持了终生的友谊,尤其是与陈寅恪、俞大维、何思源等就是如此。
陈寅恪生于光绪十六年(1890),和傅斯年一样,出身于书香世家。
其祖父陈宝箴,清末官至湖南巡抚,因支持戊戌变法,推行新政,被慈禧太后革职。其父陈三立,晚年号散原老人,是清末四公子之一,为晚清著名诗人。陈寅恪自幼接受了严格的传统教育,6岁开始在家塾中读书识字,系统学习了儒家经典和诸子之学。他对十三经不但大部分能背诵,而且对每字必求正解,国学功底深厚。陈寅恪酷爱读书,经常是手不释卷,夜以继日。13岁那年,陈寅恪随从长兄、著名画家陈衡恪去日本留学,后来一度回国,进一步广泛涉猎中国传统书籍。其侄陈封怀回忆说:“祖父藏书很丰富,六叔(陈寅恪)在他十几岁时及后来自日本回国期间,他终日埋头于浩如烟海的古籍以及佛书等等,无不浏览。”陈寅恪自己也说:“因髫龄嗜书,无书不观,夜以继日。……而有时阅读,爱不释手,竞至通宵达旦。”以后又留学美国和欧洲诸国,精通几十种文字,正如罗家伦所说:“除近世重要文字外,还有希腊、拉丁、梵文、巴厘文、中波斯文、突厥文、满文、蒙文、藏文等,供他参考运用的总计不止十六七种。”1910年,陈寅恪先后到欧洲、美国留学,1921年再度由美国到德国柏林大学留学,主要学习语言文字学。
在德国留学期间,陈寅恪经常和傅斯年、赵元任等利用吃饭的时候或晚上互相讨论,切磋学问。赵元任夫人杨步伟曾回忆,他们1924年5月从美国到了柏林,会见了一大批旧识新知,给她印象最深的就是陈寅恪和傅斯年:“我们1924年5月离美(到了柏林),会见了一大些旧识新知,最近的就是寅恪和孟真。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的乱的不得了,他们说只有孟真和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他们常常午饭见面,并且说好了各吃各的,因为大家都是苦学生么。”傅斯年留学期间受陈寅恪的启发和帮助很大,回国后始终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俞大维,浙江绍兴人,出身于书香世家。其伯父俞明震,清代进士,翰林院学士。其父俞明颐,曾任湖南陆军小学总办。
俞大维的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孙女,舅父曾广钧是翰林,俞大维与陈寅恪是姻亲,俞大维的姑母俞明诗是陈寅恪的母亲,其妻子陈新午又是陈寅恪的妹妹。两人的父祖都是好友,所以俞大维在谈陈寅恪时,说他们是三代世交、两代姻亲、七年同学。他们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共同留学3年,又在柏林大学同学4年。
俞大维16岁进上海复旦中学,跳级毕业。18岁人复旦大学预科,1918年至哈佛大学读哲学,3年拿到博士学位,12门课全是A,获得SheldonTravelGrant(谢尔顿旅行奖学金)前往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在德国留学期间,俞大维也是兼收并蓄,广泛涉猎、求博求通。罗家伦回忆说:“俞大维则天才横溢,触手成春;他从数学、数理逻辑到西洋古典学术的研究(即希腊、罗马学术思想的典籍所谓ClassicalStudies);从历史、法理、到音乐,再从音乐到开枪放炮的弹道学,和再进而研究战略战术。
我想他心目中最向往的是德国大哲学家莱白尼兹(Leibnitz)是不见得十分冤他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