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冬天:“死了三回的连长”;上上甘岭前“吃完了肉罐头,准备好去死”的士兵;“像一团肉被放在案板上清洗”的一次上百名的伤员;私下里偷偷恋爱的女护士;不惜装疯卖傻甚至打伤自己来拒绝上火线的士兵……老兵们的描述极为克制,却因其真实而充满了异乎寻常的现场感。
★这些细节让我相信他们是真实的人:生与死往往只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又像游乐场中的过家家:美国人往战场上投放传单、罐头、巧克力、可口可乐;志愿军则趁着圣诞节之际,往对方的铁丝网上挂水果糖、挂传单,做出这样一番举动时,还要彼此给出信号——请不要开枪。细想来,实在是像极了一出出黑色幽默。就像在宣布停战的那一瞬间,在仅隔五六十米远的阵地上,两伙一分钟前冒头还会被撂倒的士兵们纷纷站起,在阳光下打着招呼,抽着烟……
★记忆战争,守望和平:本书所记载的二十五位老兵的场记,他们各自的身份、经历,为读者描述了一个个纤毫毕现的士兵的人生。每张面孔,每个个体,我们均深挖他们的记忆,追溯他们的眼神,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多的采访对象离我们而去,然而,他们关于“战争”的口述必将成为“和平”最生动也最有价值的注脚。
《朝鲜战场亲历记:志愿军老兵口述实录》是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老兵的口述史。作者走访了几十位健在的志愿军老兵,听他们讲述朝鲜战场上的日日夜夜:这些老兵各自的经历,深刻揭示了志愿军为什么能够打赢“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揭露出战争灭绝人性的本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和平与幸福的渴望。
多年来,我一直过着我想过的生活,夜晚写小说,白天拍片子,有如一个恒定的分裂者。以前我曾热衷于在体制内拍摄现实题材的纪录片,但平台的萎缩与现实的疯狂,令我顿感迷茫。直到有一天,我发现退一步再看世界,可能会清晰许多。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这个世界又如何轮转,如何隐现?从历史中翻拣答案,从过往中洞悉今天,将不那么要命的东西塞给某些媒体,换得粮食和绸缎,将要命的东西锁进抽屉,期待有一日重见天光。如此一来,我便有了在人群中直立并行走下去的理由。我相信我并不唯独活在眼前,我左手拥有过去,右手牵着未来。我属于这里,我又不属于这里。在文学与历史的双重滋养下,一个苍老而又年轻的成年人与时代并行的姿态——我喜欢。
最近的一系列采访关于六十年前的朝鲜战争。我们所走访的近四十位老兵一共产生了数十、上百万字的场记,他们各自的身份、经历,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个纤毫毕现的士兵的人生。我们从他们身上所提取的并不是战争的形势与全盘的历练,我们关心的是他们如何走上战场,通过怎样的方式,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最后,影响了什么。
政治思想工作——毫无疑问在当时是重中之重。除了分得田地的贫苦农民出于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参军之外,还有一部分来自接管的国民党军校学生,以及被敲锣打鼓不断去往家中动员而不得不参军的年轻人。在当时没人敢说“不”。“拒绝”是不可想象的,如同后来的各种运动,你无法表态,只能跟随。有一位老兵曾感慨地说:“我父亲天天在家哭,不想让我去,那是去打仗啊。”但最终仍然是“不可能不去的,不可能,不可能的”。
一位南京通讯学校毕业的士兵当时对于当兵这事颇感可耻:“我们毕业是当官的呀,当兵多难堪啊!什么人当兵?下九流才当兵呢。去到部队,战友问我家里人咋样?我说没人了。我啥都不说。”
一位名叫马发泉的士兵,家中共七口人参军,两个哥哥,姐夫,外甥都入伍了。也有在村口小卖部卖东西的小青年,被经过的部队吸引,一句“小鬼,跟我们一起当兵去”,便就此离家,去往了朝鲜战场。
他们不知道前路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什么。“部队宣传说美国佬都是学生,没打过仗的,还不如我们的炊事班呢,速战速决,打完就回国。”
类似此类的宣传比比皆是,或者将杜鲁门画成一个大鼻子,然后对广大士兵说这是美国大土匪头子,打倒杜鲁门,为了世界和平,等等此类。最为普遍的说法通常是:“美国佬率领联合国来侵略朝鲜,已经打到我们东北的土地上了。”士兵们便在此种情绪的鼓舞下,怀揣着轻松而美好的愿景跨过了鸭绿江。
因“速战速决”而导致的轻装上阵,使得大批士兵在朝鲜战场冻伤。我们采访到的一位士兵因双脚冻伤而不得不和其他六位战友在雪地中爬行了一个星期,无法跟上部队,四处寻找可支援他们的朝鲜老百姓。也有哼着歌上战场的家伙,刚上战场便发现敌人炮火猛烈,“我们班长抬头想观察一下形势,敌人一枪就撂倒了,我吓坏了,当时就开始发抖。”
从国民党学校出来的士兵,后来不得不由衷地感慨:“说到思想政治工作,还得说毛泽东。”“意志第一,武器第二,我们是战无不胜的部队。”从这些人的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是如何在这些连篇累牍的宣传中获得自信,并相信这是一场“很容易赢得的战争”。
……
序1
程龙义—“我是豁出命去的!”3
王月松—“停战了,大家都高兴了。”21
伍淦生—“人愤怒起来就不会怕死。”37
陈益中—“新衣服不穿以后就穿不着了。”61
胡明合—“我不能当逃兵。”81
赵杰—“有个同志死得冤。”91
蔡丽英—“我那个时候才14岁!”97
戴绍嫘—“打不上战我们当然不高兴。”109
孙凤康—“迫击炮都是女的背。”117
陈扬弟—“我们真的推过火车。”127
白荣俊—“要死可以,先把这个伤员救活。”135
许秀夫—“小鬼,当兵去不去?”“去!”149
杜德奎—“死了多少人,都是为了胜利。”155
蒋锡培—“主席的儿子都牺牲了,我们还有啥好讲的?”169
王德君—“没有时间给我们想家。”177
王有水—“石头也打成粉了。”211
胡明申—“手是我自己剁掉的。”215
董秀贤—“反正他不想打仗。”223
曾仲育—“停战真是鲜血换来的!”231
孙金奎—“战场上面什么东西都有。”239
鲍如春—“偷偷摸摸谈恋爱。”245
王发祥—“吃了罐头就去死吧。”259
马发泉—“血像自来水一样往上洒。”295
李亚林—“后来我们都在吃炸药了。”341
黄林兴—“我不枪毙人的,没有十全十美的人。”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