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丛书:基于网络理论的产业集群创新优势构建研究》:
(8)合作基础网络薄弱。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发展离不开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而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的合作基础网络却十分薄弱,产业集群内部没能建立起有效的技术交流和应用平台,缺乏以上这些条件使得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知识溢出渠道受阻,因而减少了衍生或者交叉知识的生成从而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创新绩效;同时由于缺少以促进合作为业务的专业协调机构,使得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的搜索成本加大,因此高成本削弱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积极性。
三、我国产业集群创新不足的原因分析
(1)技术与制度的不确定。技术创新会带来不确定性,而技术创新相对制度创新较为缓慢,因此影响企业创新动机的决定性因素为制度结构中的不确定性,集群创新主体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有税收政策、金融体系结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专利制度、合作文化等。面对技术变革所带来的不确定环境,集群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管理配合、制度配合、基础设施支持以及高技术人员支持,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吸收这些不确定性,并呈现出渐进性创新的基本特征。然而技术创新路径的快速变革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快速的技术创新增大了企业内部的不确定性,致使纵向一体化的规模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劣势。技术的快速变化促使各企业采用将创新外包、建立虚拟组织和战略联盟等手段来应对技术高度不确定性,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呈降低趋势,集群企业的创新方向与创新成果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呈现出突发性创新的结果,集群创新网络也相应呈现出层次化和分工化的特征。
(2)制度不确定与产业集群内分工不充分的双重影响。产业集群内创新投入和补偿的根本性两难冲突可以通过核心企业领导控制型的价值链体系来解决,创新动力的内生问题解决了,价值链与技术链相对称的创新分工合作协调网络建立起来了,技术溢出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两难困境就可以通过分工协作网络来解决。产业集群环境中,只要模仿的收益大于模仿的成本,那么采取模仿和跟随战略都是所有微观企业的最优理性行为。产业集群内核心企业的相互联结和创新机制使价值链或技术链上的共同预期收益变大了。集群主体间知识共享平台的建立以及信息流动制度的形成等使得产业集群形成了良好的优势互补协同战略。通过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外包部分创新,从而控制整体创新收益,掌控对整体创新收益的分配权,保护公共知识和共同创新行为。处于控制地位的核心企业通过技术链和价值链环节的分工贡献分配创新收益,协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创新溢出效应的完全叠合,为产业集群常规性创新活动提供了资金来源和激励机制,实现了溢出效应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内在一致性,保持了整体企业网络对外的创新优势。
(3)嵌入不足与嵌入锁定。技术创新的产业化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市场化过程,遵从“最小规模阈值效应”,企业新技术成果需要足够的现金流和管理能力、组织流程的支持。从经验研究结果来看,企业规模与自我创新能力间的关系是较为复杂的,价值链定位类同形成过度竞争状态,企业建立独立的专业化研发部门和创新管理部门具有基础性作用。由于我国产业集群普遍存在集群规模较小、信息沟通不充分、创新机制不健全等情况,因此构建具有领导型企业的网络化集群成为促进集群创新的最有效方式。我国多数产业集群嵌入在社会网络中,无形资源与弹性专业化生产体系交互作用,产业集群形成的推动器是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在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时,企业网络的重要阻碍力量也是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关系型信任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与路径锁定特征,只能依附于特定社会关系网络,抑制企业自我创新动力的“功能锁定”结构在系统自我强化作用下就会形成,限制外部高技术、创新资源的进入,形成排他性封闭系统,使得模仿与跟随战略成为产业集群的最佳理性反应。而且,在政府行为上,这种锁定效应极易表现为经济区域分割、行政区域划分锁定、地区经济保护主义等外在特征,形成产业集群“政治锁定”结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