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崛起中遇到的国际关系变化,如何有效应对、智慧地脱颖而出?本书梳理数百年来世界大国的兴衰之道,总结出一系列有意义的经验教训,十分值得当下之人借鉴。
本书稿围绕20世纪是个怎样的世纪、20世纪在人类政治发展方面有哪些经验教训这个主题,对20世纪如火如荼的革命到波澜壮阔的改革、腥风血雨的战争到核恐怖下的和平、民族和国家的独立解放到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全球化条件下的经济与科技发展到政治体制与公民文化建设、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博弈到全球合作等等,进行了十项专题性研究,希望为人们吸取20世纪的政治营养、把握21世纪提供一些帮助。尤其对于中国而言,身处于20世纪的全球背景之中,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争取建立独立国家的斗争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各项改革。整个20世纪,人类绘制了恢弘的图景,也留下了丰富的政治遗产。这本书内容丰富,具有比较强的可读性。
第七章 图强维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德国:国家是一个珠宝盒,国民是珠宝
在重要的历史关头,德意志既有过错误的选择也有过成功的决断。错误的选择,曾使这个民族坠入黑暗的深渊,深刻地改变了国家乃至欧洲和世界的历史脚步;而成功的选择则也曾使德意志异军突起,出人意料地在逆境中新生并给世人提供长期的示范。发生在19世纪初的那次选择,无疑是德意志历史上一次载入史册的理性选择。
1806年10月,当拿破仑的铁蹄在德意志的大地上肆虐,最后将西部和南部的16个邦组成莱茵同盟,这些小邦从德意志的版图全部退出时,德意志帝国已经寿终正寝了。1807年7月7日《提尔西特和约》的签订,更是普鲁士含羞忍辱地苟活于拿破仑脚下的标志。根据这个和约,普鲁士虽然得以作为国家继续存在下去,但拿破仑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普鲁士的全部要塞被法军占领,要向法国缴纳不定额的占领税,其军队人数也被限制在42000人以内。而更为紧要的是,奥地利的弗兰茨二世在此之前摘下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已在他的一些世袭邦国中改称为皇帝。这样,古老帝国的灭亡在法律上已成定局,通往德意志人为之望眼欲穿的新国家体制的道路就被斩断了。
在四分五裂、颜面全无且陷入深刻的生存危机面前,怎么办?怎样才能拯救德意志?整个民族都在思考。
不过,德意志很快做出了选择,并且,从统治者到学者,到普通民众,其选择都是共同的,这就是发展国民教育——靠教育救国,靠教育强国。
国王威廉三世认为,对国民的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发展措施。他说:“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正是由于国穷,所以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
威廉三世还把自己的宫殿捐献出来用作柏林大学的校舍。
教育大臣洪堡积极向国王威廉三世进言,建议加快开办大学教育,认为大学教育是为国家的政治统一所能够做的最重要准备。他说:“大学是一种最高手段,通过它,普鲁士才能为自己赢得在德意志以及在全世界的尊敬。”
费希特这位哲学家更是倡导全民教育的急先锋。他指出,普鲁士的解放和复兴取决于它是否有能力建立起一套适当的教育体系,它是否能为国家训练出亟需的领袖和能够自觉跟从他们前进的民众。费希特走出书斋,向社会各界呼吁,要用服兵役的办法来强制推行全体国民教育。他说,只要搞好全体国民教育,“所有经济领域,不要很长时间,也不要克服很多困难,就可以达到空前的繁荣昌盛,如果需要核算的话,国家获取的利益将超过它最初投资的千倍”。
这时,整个德意志出现了一种办教育的狂热情绪。人们认为,要救国强国必须在教育上占得先机,必须通过教育唤起一切积极的力量,催醒所有沉睡着的人,帮助所有被束缚的人解除身上的枷锁。
德国历史学家称,这个时期的德意志是一个热情澎湃和人心振奋的时期,人们对于教育的信念还从来没有像这样深刻过,人们的心又有些像法国大革命爆发时那样鼎沸起来了。
“这是整个民族的心跳,是只有在作出了最重大最精彩也最有价值的选择后,才可能出现的心跳”。史学家们如是说。
1825年,普鲁士在全国开始了实行强制性教育制度,受教育与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的义务。
1850年,普鲁士颁布《学校法草案》,对国民教育用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和保障;同时法定教师享有公职人员的一切权利与义务,学生免交学费。
回报总是与投入成正比的。普及全民教育为德意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民素质空前提高,德意志在19世纪中后期终于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1864年到1869年,在世界生理学的100项重大发现中,德意志占了89项;
——到1869年,德意志取得了33项医学发明,同期的英、法两国合计只有29项;
——到1870年,德意志取得了136项电学、光学和热力学的重大发明,同期的英、法两国合计只有91项;
——在这一时期,还有成千上万的美国学生在德意志的大学学习。
历史证明了德意志的选择。
1870年9月,当普鲁士军队在色当一役中最终打败法国军队并生俘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时,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曾意味深长地说:“普鲁士的胜局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的。”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编:《大国崛起·德国》,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毛奇讲这番话时,普鲁士的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975%已经10年以上。
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德国总理科尔仍然这样说:“我们德国人对大学教授的尊重远远超过对商业巨贾、银行家和内阁部长的尊重,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所在。”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编:《大国崛起·德国》,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
在这里,科尔不只肯定了德国教育的成功,而且还道出了大学教育在德国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在德国,大学教育是培养德意志新人的基地,是现代科学家的摇篮,是社会思想的发动机,同时也是最能体现德意志的教育传统的。
德国的大学教育是从位于柏林的洪堡大学开始的。洪堡大学不仅仅在创建的时间上为德意志之先,而且还是德意志大学精神的杰出代表。
早在1806年那场令人羞辱的战争结束时,创办大学的事便提上了德意志的议事日程。1810年,在教育大臣威廉·冯·洪堡的力主下,德意志的第一所大学终于落成。不过,位于柏林的这所大学最初是以国王的名字命名的,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
虽然新生的大学是在德意志最危难的时刻建立的,但政府对这所大学的投入却毫不吝啬;因为从开创之日起,国家就准备把这所大学建设成为德意志思想的中心、科学的殿堂,并使之成为代表德意志从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的力量与信心的象征——人们精神上的纪念碑。所以,这所大学从建立时起就是德意志最著名的科学家的聚集之地。
教育大臣洪堡和第1任校长费希特既是这所大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这所大学的精神缔造者。
本着“国民教育就是系统地引导和组织国民去获得共同的创造乐趣”的理念,这所大学办学的根本思想是:尊重自由的学术研究,实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大学从最初起就把致力于科学研究作为主要的要求。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乃是让学生获取新颖的知识,在科研方面有卓著成就的优秀学者才是最好的和最有能力的教师。在这种理解下,大学不再以博览群书和熟读百家为能事,而是要求学生掌握科学原理、提高思考的能力和从事创见性的科学研究。“为科学而生活”,一时成为这所大学的校风。
校长费希特特别注重创造自由的研究氛围。他认为,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科目可以由政府规定,但科学研究——包括科学研究的目标、对象以及方法和途径,却不能由政府下令,而必须留给科学研究工作者去自主地解决,任其自由地发展。
教育大臣洪堡同样主张:国家不应把大学看成是高等古典语文学校或高等专科学校。决不应指望大学同政府的眼前利益直接地联系起来。应相信大学若能完成它们的真正使命,则不仅能为政府眼前的任务服务,还会使大学在学术上不断地提高,从而不断地开创更广阔的事业基地,并且使人力物力得以发挥更大的功用,其成效是远非政府的近前部署所能意料的。〔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滕大春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5—126页。
教育理念的先进使这所大学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不久,这所学校在物理、化学、数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即一跃成为当时欧洲最好的大学之一。国家也视这所大学为自己新理想的代表,把它作为真正从事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的典型。这一时期的德国,还有许多大学是仿照这所大学进行整顿或新组建的,其中包括布勒斯劳大学(1811年建立)、波恩大学(1818年建立)和慕尼黑大学(1826年建立)。这所大学的办学模式也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效仿。其“学术自由”“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然是全世界大学所尊崇的教育思想。
有人认为,“没有洪堡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对这一说法,人们是赞同的,因为,提起黑格尔、费希特、费尔巴哈、海涅、马克思、恩格斯、拜耳、爱因斯坦……这些在人类文明史上闪耀着永久光辉的名字,就没有办法不把他们与洪堡大学联系在一起。
在这所大学主楼的长廊里,挂着许多黑白照片,他们都是历史上在各个领域里取得了重要成就的该校学者。在他们之中,有黑格尔、费希特、费尔巴哈、海涅、马克思、恩格斯、拜耳、爱因斯坦……这些在人类文明史上永远闪耀着光辉的名字。在他们之中,还有29人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诺贝尔奖得主。这是一个令人艳羡的数字,是许多国家举全国之力都难以企及的。所以,这所大学被世人称为“现代大学之母”。
在这所大学主楼的一块大理石牌上,还铭刻着这样一段话:“科学应该被看作是还没有完全被发现,而且永远不会被完全发现的东西。”落款处写着:大学的创立者,教育家、政治家和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
后来,人们把洪堡誉为“德国现代教育之父”,这所大学也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洪堡大学”。
洪堡是卓越的人物,新时代的一切思想都融会于他的头脑之中。启蒙运动时期,他就受到海涅古典文学的熏陶,并通过对康德哲学的研究而获得了新哲学思想。他以人、人的本性为自己钻研的目标。他于1809年初被任命为普鲁士新建的教育部大臣。虽任职18个月即去世,但他却为德国建树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并在这个新教育体系中注入了一种新思想。他所主导的并得到广为施行的大学以及中小学所采取的发展方向,历经一世纪之久,始终保持未变。
如同教育理念的先进使洪堡大学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一样,大学教育的先进也使德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在历史上,德意志曾是欧洲近邻的小学生。15世纪和16世纪时,德国曾向意大利学习人文主义文化。17世纪和18世纪时,德国又向法国学习现代宫廷文化和语言。自18世纪中叶起,德国还向英国学习过哲学、科学和文学。18世纪末叶,德国在接受古希腊文化方面也比其他国家更为热心。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德国才具有了在知识领域的丰富性以及在兴趣方面的广阔性和多样性。
自19世纪初开展全民教育运动以后,德意志的教育和科学便在欧洲各国中处于领先的地位了。德国的大学成为全世界公认的科学研究中心,举世的学者不断到德国走访或留学。世界各国的大学,包括美国的大学,在19世纪末期也都力图仿效德国的大学。在初等教育和科技教育方面,德国也成了欧洲各国的师表。
1841年,德意志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发表了他最著名的作品《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他在这部不朽的著作中指出:“人的本质是什么?……答案是:理性、意志、爱。一个完整的人拥有思维能力、决意能力、慈爱能力。思维能力点燃智慧之光,决意能力添加能量,热爱的能力就是爱本身。这些能力都是完美之境,是人类自身的完美,而且,是存在的绝对完美的体现。人的存在就是为了思考、决意、爱。”〔英〕汉默顿:《思想的盛宴》,吴琼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第612页。
在经历了充满绝对、缺乏中庸和节制的历史巨痛之后,德国人对于费尔巴哈的这一思想是至尊至崇的。在他们看来,国家是一个珠宝盒,国民是珠宝盒中的珠宝,如若国家不以国民价值为第一价值,则意味着国家毫无价值。
应该说,这一理念正是促使德国成为欧洲文明后发祥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录
第一章 观念维先——国家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未来属于科学和民主。自由展翅的科学上升得越高,它的视野就越宽广,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可能就越充分。正如大家都知道的那样,在自然界,没有什么东西比人脑更奇妙,没有什么东西比思维更美好,没有什么东西比科学研究的成果更可宝贵。科学万岁!
葡萄牙西班牙:从天圆地方到地球是圆的——观念一新,遍地黄金
荷兰:从锁国到开放——“哦!看哪,满载财富的船正向岸边驶来!”
法国:从神权到人权——启蒙思想成为大革命的灵魂
美国:从邦联到联邦——以大辩论开国
德国:从兽性到人性——勃兰特跪下了,德国却站起来了
历史的启示
第二章 政制维新——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化,唯有变化不变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也没有只可以向一个固定方向改变的事物。社会内部永恒地存在着演化的动力,促使其走向不适应。变化就如同一团永不熄灭的火,时时刻刻在焚烧着社会结构。没有一个社会能够仅仅通过其制度内在的调节力就使自己永远处于适应状态,在人类历史上也还没有一种制度永盛不衰。
英国:光荣革命带来两个世纪的光荣
法国:路易应当死,因为祖国必须生
美国:创新制度——危机即转机
日本:两次维新,两次新生
苏联:为国务活动家的错误付出代价的是民族
历史的启示
第三章 民族维和——没有统一就没有大国的成长
当一个共和国里存在各种派别时,较弱的一派并不比较强的一派受害更大,真正受害的是共和国。
德国:统一即意味着强大
美国:南北之战后开始起飞
日本:民族大和的国度
俄罗斯:有一种痛痛到无法被安慰
历史的启示
第四章社会维流——民主自由是长盛不衰的源头活水
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丘吉尔:“在黑夜中入睡的是不列颠,在黎明时醒来的却是英格兰”
希拉克:“自由、平等、博爱,捍卫了法兰西共和国”
杰斐逊:“上帝在赐予我们生命的同时也赐予了我们自由”
季诺维也夫:“母亲,早就到了该用理智理解俄罗斯的时候了”
历史的启示
第五章 法治维公——正义是政府的目的
国家的终极目标不在于统治人,以恐惧的手段束缚他们,迫使他们屈从别人的意志。倒不如说,其目标是使其公民安全地开展其灵魂和身体,无拘无束地运用其理性。
英国: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生而平等
美国:宪法是正义的保障书
苏联:一个超级大国的自残
历史的启示
第六章 政风维廉——这是一个老故事,但永远是新闻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葡萄牙:在一个没有发展动力的社会,财富的作用往往是负面的
西班牙:当欲望翻越理性的高墙,帝国就开始缓缓坠落
日本:“财源”政变终结了“一党优位制”
苏联:执政党失去了免疫力
英国:第一个制定反腐败法律的国家
美国: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历史的启示
第七章 图强维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国家的进步和财富的增长,首先是体制和文化;其次是钱;但从头看起而且越看越明显的是,决定性因素是知识。
德国:国家是一个珠宝盒,国民是珠宝
苏联:列宁要求青少年,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日本:教育托起经济腾飞
美国:建校先于建国,从殖民时代起每拓荒一个地区先办教堂和学校
历史的启示
第八章 武道维仁——世界上没有任何政治事业能够成为残害无辜生命的理由
国虽大,好战必亡。
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资源总数是固定的,如果把过多的资源用于军事,那么用于经济的资源就肯定减少。这是一个从古到今困扰着战略家和经济学家及政治领袖的难题。
英国:殖民扩张——超强帝国衰微的根
法国:广大的武装群众之出现只是由于革命时才成为可能
德国:第三帝国随“争夺生存空间”而崩溃
日本:麦克阿瑟“垂帘”——大东亚之梦的恶果
美国: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历史的启示
第九章 报国维志——一个国家,总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
世界急需能担当新领袖的人——这些人有自己的远见,因而有勇气;他们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航行刚刚开始,必须学习一套崭新的航海术。他们将不得不做多年的学徒,不得不跨越各种障碍,才能奋斗到最上层。当他们到达驾驶台时,一群忌妒的船员发生叛乱,可能会杀死他们。但终有一天,有个人会站出来,把这艘船安全地带入港口,他将是时代的英雄。
伊丽莎白——“她终身未嫁,但却像老母鸡一样孵育着英吉利的成长”
华盛顿——美利坚合众国之父
俾斯麦——德国统一的缔造者
斯大林——备受争议而又曾名列俄罗斯榜首的历史伟人
戴高乐——“他死了,法国变成了寡妇”
历史的启示
第十章 文化维我——万物从此始,万物归此宗
本来你的马车不会输给任何一辆马车的,但忽一日,人家改用汽车了,你的马车再好,也不过是马车罢了。
美国:安于现状不是美国人的特点
日本——“这是世界上最讨厌的国家又是世界上最值得学习的国家”
法国:一个靠思想文化造就的大国
俄罗斯——“即使把我们洗上七次也洗不掉我们的俄罗斯本质”
德国:人文精神是一切事业的基础
历史的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