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司法的细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576906
  • 作      者:
    刘仁文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江平、王人博、梁治平、刘苏里 鼎力推荐 《法治周末》2016年十大法治图书前30

★ 既然个案可以改变中国,细节又何尝不能推动法治?
正义恰恰就隐藏在细节之中。

★ 正义往往隐藏在司法的细节中。仁文教授的这本书告诉我们,必须从完善每一个细节做起,才能充分发挥出法治在维护公平正义方面的作用。——江平

★ 法治既是一种理念,一套原则,也包含制度上的种种细节。刘仁文教授由细节入手,向我们展示了法治在当下中国的具体情态,以及推动法治须要面对和解决的各种问题。——梁治平

★ 细节之中见“大世界”,是本书的zui大特色。——王人博

★《司法的细节》是上乘之作,来得及时。——刘苏里
展开
作者简介

刘仁文
湖南隆回人。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经济学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后(北京大学)。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刑法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曾挂职zui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
历任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马普研究所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访问学者或客座研究员,并曾任国际刑事法院检察长办公室法律顾问。
学术著译之余,出版有随笔集《法律的灯绳》《死刑的温度》《远游与慎思》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司法的细节》一书汇集了刘仁文教授多年来对中国司法现状和法律制度的观察与研究,围绕如何遏制公权之放纵,提高执法公信力;构筑制度之藩篱,防止冤假错案;审视现实之弊端,杜绝潜规则;思考未来之良法,推动司法改革;探讨正义之精髓,强调法律职业的使命与视野等诸多现实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洞见和评析,尤其针对废止劳教、改革收容教养、减少死刑等广受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提出了自己的判断与主张,体现了一个学者的良知与情怀。
在具体事例和典型案件的背后,作者对那些zui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细节深入挖掘、条分缕析,用一篇篇短小精悍却见微知著的文字揭示出:正义的实现不光要靠格式化的实体和程序,还要靠贯穿于整个司法中的种种细节;有时,正义恰恰就隐藏在细节之中。

展开
精彩书摘
刚回归社会就被骗,该怎样帮帮陈满们
——答《新京报》记者陈媛媛

zui近,坐了23年牢的四川人陈满再度重回公众视野。过去几个月,陈满在“维卡币”项目上投资了上百万元。“维卡币”曾被多地警方认定涉嫌传销和诈骗,陈满疑似被骗。而之前,同样是蒙冤入狱而获国家补偿的赵作海,也陷传销骗局,被骗去了巨额赔偿金。
蒙冤入狱本已经足够不幸,出狱之后又遭遇诈骗,赵作海与陈满的人生,可谓一波三折、令人嗟叹。与此同时,刑满释放人员难以融入社会的现实也颇具共性。

陈满脱离社会太久

《新京报》:赵作海、陈满在重新走入社会之后,都被骗了,这说明,他们重新走进社会并不成功。除了骗子太高明之外,您觉得zui大的问题出在哪儿?
刘仁文(以下简称“刘”):现在的网络诈骗、传销诈骗形式真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连大学教授都有人被骗,不用说这些脱离社会一二十年的人了。在监狱里待久了,出来之后都会有个适应问题。我们每次出国回来倒个时差都感到很痛苦,从监狱出来,如何适应社会更是一个大问题。这种“适应”不仅指生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所以如何适应这个社会,无论对他们来说,还是对他们的家人来说,都需要一个过程。

《新京报》:美国有一个很有名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一个人在监狱里待了几十年,结果出了监狱后很不习惯,zui后就自杀了。陈满这个事儿出来后,有一名警察在接受采访时也说,有人出狱后给警察打电话,表示自己很想再回到监狱,在社会上完全没法适应。
刘:德国科学家研究过,如果一个人在监狱待的时间太久,再坚强的人精神上也毁了。如果待到20年以上的话,他基本就没有回归社会的能力了。欧美国家的监狱总的来说比我们这儿监狱条件要好些,很多人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鉴于目前过度封闭的条件,对他们回归社会,无疑会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造成障碍,这是特别要予以重视的。

《新京报》:管理封闭、缺乏技能培训,是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的障碍吗?
刘:zui根本的一点,我觉得在监狱管理方面要不忘初心。初心是什么?改造第一、劳动第二。
我们现在的监狱,主要的作用是惩罚,满足了被害人及其家属对公平正义的渴求,符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报应观。这其实也给社会竖起了一个标杆,就是犯罪要受到惩罚,如果你不想失去自由,那就不要去犯罪。可是,如果只满足于把一个人长期隔离开,那他回归社会的能力、与社会交往的能力就会大力减弱,甚至丧失,但我们的绝大部分罪犯是要回归社会的,这一点千万不能忘了。德国监狱注重培养技能

《新京报》:国外监狱在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方面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刘:我曾经参观过德国的监狱。德国的监狱不叫监狱,而叫矫正机构。矫正的目的是回归社会,所以这就要求监狱要为犯人再次融入社会做准备。
在德国,监狱的劳动和学习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愿,不过劳动可获得报酬,而且不同的劳动可获得不同的报酬。如木工,他们生产的家具等卖出后,自己可获得一半的价钱,大约每月200欧元左右,相当于1500元左右的人民币。

《新京报》:这些报酬都给他们个人吗?
刘:是的。其实,即使既不参加工作也不参加学习,一个月也可获得40欧元的零花钱,供他们打电话,在监狱超市里买咖啡和香烟用。不过,参加劳动和学习且表现好的在假释等方面会给予优先考虑。
另外,获得劳动报酬的犯人,监狱会为他们开设一个账号,每月给他们保留一部分存在上面,等他们出狱时一起给他们,以便他们出狱后不致发生生活困难。这其实就是一种帮扶,以免他们重新进入社会之后,身无分文,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新京报》:您刚才提到,犯人在监狱会进行学习,他们主要学习什么?
刘:犯人的学习有很多种,监狱会对他们进行一些技能培训,鼓励他们考取一些技能资格证书。比方说,我在德国监狱里就看到有人在学木工刨花,他学会之后,出狱后就可以靠着木工手艺吃饭。

《新京报》:除了一定的技能培训,您认为德国监狱还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刘:有一点很有意思,他们的监狱不是设立在郊区,而是在市区。这样一来,便于家属探望,让他们在服刑期间不至于产生亲情的阻断;另一方面, 也便于社会组织的帮扶;同时,还便于外部监督。对于一些快出狱的犯人,会允许他们白天出去找工作,晚上再回来。这样,等到他们真正出狱的时候,就可以工作了。这点对于他们回归社会,也是非常有益的。

《新京报》:我们现在的监狱在出狱前提供一到三个月的培训,您觉得这个够吗?
刘:我们现在的确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要反思,我们的培训到底管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展开
目录

法治大事,必作于细(序一)
正义隐藏在细节中(序二)

壹┃遏公权之放纵
法治的要义在于管住“一把手”
反特权是当务之急
禁止领导干部干预司法
说情亦是犯罪
……

贰┃筑制度之樊篱
制度遏制刑讯逼供
防止刑讯逼供光把看守所划归司法部还不够
错案该如何平反——答《新京报》记者高明勇
刚回归社会就被骗,该怎样帮帮陈满们——答《新京报》记者陈媛媛
……

叁┃察现实之病弊
中国人为何信访而不信法
潜规则盛行与社会的“法格分裂”
对“律师伪证罪”的深层次思考
我会对许霆案作无罪判决——答《经济观察报》记者刘波
……

肆┃思未来之良法
人身伤亡的精神损害赔偿
我眼中的刑事政策变迁
以“宽”济“严”是宽严相济的时代内容
立法不要回避现实问题
……

伍┃探正义之精髓
政府恶意与“选择性起诉”
得罪领导还是得罪法律
……

陆┃辟人道之曲径
回忆我对重启特赦的呼吁
死刑削减仍然在路上
死刑执行的人道化
……

柒┃凝细节之力量
从细节和理念两方面来完善国家赔偿
美国司法细节观察——与一位美国法官的通信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