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见证:道德楷模赵亚夫》:
我要为农民服务一辈子——记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赵亚夫2015年10月13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揭晓。
一个双鬓斑白的老者上台领奖。他就是立志“为农民服务一辈子”的赵亚夫。
赵亚夫,1941年出生,中共党员。1961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镇江农科所所长、党委书记,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1年退休。中共十四大代表,现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54年如一日,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扎根茅山革命老区,全身心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卖、实现农民富”,与农民一道艰苦探索,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家庭经营基础地位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通过科技兴农、以农富农,建设“农民共同富裕、农业生态高效、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小康社会之路,带领数十万老区农民实现了“小康梦”。
他被中央组织部表彰为全国优秀领导干部,先后被授予全国老区开发先进工作者、汶川地震恢复重建先进工作者、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5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江苏人物、全国“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
牢记使命,矢志为农,坚守一生信仰赵亚夫扎根茅山革命老区农村54年,不畏艰难,敢于实践,在苏南丘陵山区最贫穷、最落后,农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顽强奋斗,始终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担当,把“为农民服务一辈子”作为自己毕生追求。
这一信念缘于1958年。
那年,赵亚夫考入宜兴农学院。入学不久,他患病住到了乡医院,看到满院都是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农民,17岁的赵亚夫眼眶润湿了。农民的疾苦深深地刺痛了他,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他在心里默默地发誓,一定要让农民兄弟吃得饱,能过上好日子。
一个刚立志的年轻人,决定到群众中去实现抱负,到火热的农村燃烧青春。他背上行囊,一个村一个村地走进去、住下来。“文革”到来,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赵亚夫,也没有停止走向田间的脚步。每天,他怀揣两个烧饼天不亮就往农村跑,一跑就是20多里,与农民一起劳动。下午4点多,他继续上路,天黑前赶到下一个公社。“文革”结束,原镇江地区300多个公社被赵亚夫跑了个遍。
至今,他还记得与农民一起抬河泥的那个冬天,他一不小心掉进河里,全村乡亲们都赶来探望;还记得离开生产队时,老乡们依依不舍送他上船,不少人掉了眼泪,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你真正扑下身子为乡亲们做点事,乡亲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是天底下最重感情的人……毕业后的前20年,赵亚夫一直潜心研究稻麦高产,曾经创造过南方稻麦单产最高纪录,得到国内顶尖专家的认可。如果循着这条路发展下去,十年磨一剑,他可能早就在稻麦高产研究方面功成名就了。
1982年,赵亚夫作为镇江农科所的第一批研修生赴日本学习;组织上安排学习的也是水稻种植技术。
但,当他站在日本爱知县渥美半岛山坡上眺望时,他改变了主意。
看到满山坡的果蔬、花卉,连片的温室大棚,舒适的农舍,赵亚夫的心又一次被刺痛:同样是丘陵山区,为什么两国反差这么大?人家的农民怎么能这么富?他隐隐觉得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草莓种植技术。他为这个想法几乎发狂,每天工作16个小时,把草莓大棚作为研究试验基地,学习种植先进技术。第二年回国,他带回20棵草莓苗和13箱的农业书籍。大家都挑大拇指称赞他是“科技报国的年轻人”。
1984年,回到国内,他毅然放弃了20多年的稻麦研究成果,冒着风险果断调整农科所的研究方向,创造性地提出“水田保粮、岗坡致富”的工作思路,他要免费向农民提供草莓苗和技术服务,在茅山老区人均1.1亩的岗坡地上“大做文章”。这在当时的江苏农科系统引起轩然大波。但赵亚夫铁了心地说:“改变农村要从改变自己做起!农科工作有两条路:一是‘顶天’;二是‘立地’。就让我来做那个‘立地’的人吧!”就这样,他顶住压力开始搞起了科技农业,亲自带头到乡村一线推广草莓种植,为茅山老区的农业、农村、农民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靠这种推广办法,茅山老区数百万亩荒山披上绿装,结满甜甜的果子。30多年来,赵亚夫的农业科技项目到哪儿,富裕就到哪儿。草莓、葡萄、无花果、有机米……赵亚夫推广一个成功一个,而且总是“拨亮几盏灯,照亮一大片”。就这样,赵亚夫和他的同事们将近百项农业科研成果教给了农民,在茅山老区累计推广种植了250万亩的应时果品,直接给农民带来了200多亿元的收益。他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才干,实践了曾经许下的诺言。白兔草莓、春城葡萄、大卓水蜜桃……一个个“一村一品”叫响了沪宁线,数以万计的农民改变了贫穷命运。
在他妻子黄宝华看来,自己爱上的是一个不顾家的人。大儿子小时候无人照看,两次差点溺水而亡。
后怕之余,黄宝华要赵亚夫调离农科岗位,不要尽忙着下乡,可赵亚夫反而劝妻子从市区调到乡下工作。
每逢刮风下雨,别人都尽量往家跑,赵亚夫恰恰相反,越是恶劣天气,越往农村跑。而这时,最担心赵亚夫的人,就是黄宝华。因为她知道,下雨天,乡下的地不光泥泞,也会更滑。而这时,赵亚夫的腰腿疼病,会更加严重。每次黄宝华都劝他不要去,但赵亚夫总要坚持去。这一天,黄宝华心里就一直不踏实,做什么事都会分心,就怕赵亚夫万一有个闪失,毕竟是70多岁的人了,还有高血压。每当听到楼下有小汽车的声音,都以为是赵亚夫回来了,黄宝华都会赶紧跑到窗口看望。一直到赵亚夫拖着疲惫的身子,安全回来了,黄宝华的一颗心才算落了地。有几次,看到赵亚夫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浑身像散了架一样,躺在床上一动也不能动,黄宝华就知道赵亚夫今天摔跟头了,就心疼得不得了,一边给赵亚夫按摩,一边轻轻责怪,默默流泪。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