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本传记以史实为基础,以全新的角度和风格写就,全面概括了民国传奇女性张幼仪的不平凡的一生。书中介绍了张幼仪的五个人生阶段:
一、从小时候至就读苏州女校,在此期间她受到父母的严格传统教育,养成了端庄、谨慎、不敢反抗的性格,这也为她与徐志摩的婚姻破裂埋下了伏笔;
二、嫁给徐志摩。
三、离婚后在法、德的三年生活。这一段国外的生活却让张幼仪脱胎换骨,她变得自立、坚强,这为她回国后事业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四、回国后的生活。张幼仪回国后,先后在大学教书,然后到上海女子商业银行担任副总裁,又创办云裳服装店,事业顺风顺水。同时,她仍以“义女”的身份继续照顾徐志摩的父母,直至他们去世。
五、再次遇见爱情,缔结美好婚姻。儿子阿欢结婚后定居美国,张幼仪在香港居住时遇见了苏医生,并结婚。在苏医生去世后,她于1972年定居纽约,1988年因病去世。
《张幼仪传:锦瑟年华谁与度》:
其实,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张幼仪的人生就注定不会平静。在她出生的那一年,一群义和团成员试图围攻驻北京的西方使馆,可短短两天之后,义和团成员就被两万名八国联军屠杀。
那时的张幼仪,刚刚向这个世界张开懵懂的双眼,可是十四岁的二哥张嘉森已经完全看清了这个事件的残酷。虽然出生在一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可二哥却无比疼爱张幼仪这个妹妹。在二哥眼中,她不是个一文不值的女孩,而是一个人,一个应该有着自己感受与想法的个体。
当张幼仪长大一点之后,二哥觉得她应该了解外面的世界,于是在院中的瓜藤上摘下了一个瓜,向她讲解义和团被屠杀的事情。
二哥告诉张幼仪,可以把中国想象成手中的这个瓜。张幼仪懵懂地听着,暂时还不理解为什么中国是个瓜,只是觉得手中的瓜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二哥拿起一把刀,将瓜切成两半,然后将其中一半又切成两半。他告诉张幼仪,这一小半瓜,是属于中国的省份和港口,却被外国人无耻地据为己有。她看着二哥将瓜瓤一块一块地挖了出来,每挖一块,就代表着一个被外国人侵占的地区。张家居住在上海附近,上海早已变成了被迫开放给英国的港口。外国人用自己的法律统治着租界,却以牺牲中国人来为自己牟利。
张幼仪懵懂地听着,却也在努力地理解和记忆。她对自己出生那一年发生的事情感到好奇。二哥讲给她听的,并不是一段简单的故事和历史,这其中蕴含着反抗的意义。
义和团的成员因为渴望反抗而无比团结,他们想要将外国人彻底赶出中国,他们敢于做清政府不敢做的事,可是却悲哀地相信自己真的能够刀枪不入。他们手中的长矛、刀剑在八国联军的炮火面前显得那么脆弱不堪。在这些先进的武器面前,义和团成员的生命也是那么不堪一击。
二哥将张幼仪当作一个可以交谈的对象,虽然从小张幼仪就听到阿嬷叫自己“外人”“吃白饭”的,可她却不懂得其中的含义。经过二哥的讲解,她才真正明白了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认为女人是一文不值的。只是,她依然没有学会反抗。
张家一共有八个儿子,张幼仪最喜欢的是二哥和四哥。四哥虽然年纪比二哥小三岁,可看起来却更成熟。二哥虽然年长,却总是有着看似不切实际的梦想。
两个哥哥都在张幼仪的生命中给过她无尽的关怀。不过,张幼仪更喜欢二哥。四哥总是时刻提醒着张幼仪要注意言行举止,还为她挑了一个被众多女孩视为偶像的丈夫。可二哥总是提醒她要遵从内心的想法,无须在乎他人的眼光。
四哥代表着传统,二哥代表着自由。两种不同的关爱,让张幼仪从小就在两种声音中成长。用她自己的话说:“我生在变动的时代,所以我有两副面孔,一副听从旧言论,一副聆听新言论。我有一部分停留在东方,另一部分眺望西方。我具备女性的内在气质,也拥有男性的气概。”
就连家里人也说,张幼仪身上带有天生的男子气概,甚至拿走了在她后面出生的七弟的男子气,所以才使七弟像女孩子一样柔弱。
岁月在风中瑟瑟作响,在空气中释放出阵阵暗香,往事去而不返,只留下一段段被人们渲染得或美好、或悲凉的传说。
同许多小孩子一样,童年的张幼仪喜欢听长辈讲故事。那些传说大多是经由人们杜撰之后再口口相传的,可孩子们却觉得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是那样美好。他们相信这些故事中的人和事都真正存在,深信不疑地在心中勾勒出一个个美好的幻影。
张幼仪的童年也被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包围着。她记得传说中月亮上住着两姐妹,这对漂亮的姐妹有一个哥哥,住在太阳上。人们总是喜欢在夜晚抬起头,盯着月亮看,这让两姐妹感觉非常不安。她们央求哥哥和自己交换地方住。可是哥哥却笑着告诉她们,白天的人更多,到时候会有更多的人盯着她们看。
两姐妹告诉哥哥,她们已经想好了一个防止别人盯着自己看的对策。于是,哥哥和两姐妹交换了地方。两姐妹住在太阳里,每当有人盯着她们看时,她们就用七十二根“绣花针”刺他们的眼睛。这些“绣花针”到了人们的眼中,就成了刺眼的阳光。
即使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传说,也让张幼仪听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阿嬷说,月亮是两姐妹唯一的家,她们一直住在里面,从未离开。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人们庆祝丰收的节日。当地人的习俗是吃过甜甜的石榴和月饼之后再上床睡觉。睡到半夜再起床,披着被子,打着寒战,全家人一起围在院子里,欣赏天上的明月。
那一年的中秋节,天空中的月亮又大又圆。张幼仪刚刚两岁,阿嬷将她仔细地用被子包好,放在篮子里,再将篮子挎在臂弯上,带着她出门赏月。
阿嬷指着月亮,让年幼的张幼仪看月亮中两姐妹的身影。她真的相信月亮里面住着两个漂亮的女孩,仿佛可以从朦胧的月光中,看到她们飘舞着的美丽身影。两姐妹都有一双纤细的脚,穿着美丽的绣花鞋,在月光中随着微风轻舞。
可是母亲却告诉她,眼睛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相。两姐妹其实一直住在太阳里,还教她想象两姐妹住在太阳里的画面。
那时的张幼仪只有三岁,两姐妹的故事充满了她幼小的脑海。后来,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她都会望着窗外的月亮,试图寻找月亮中的姐妹。当找到她认为的姐妹的身影时,便能安心地睡着,甚至在梦中还能见到美丽的姐妹从自己的头上飘过。白天玩耍的时候,如果感到阳光在自己身上晒得滚烫,她就会觉得这是住在太阳中的姐妹在注视着自己。
她听到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故事,两个故事的情节也都被她记在心中。她愿意相信,月亮中住着两姐妹,太阳中也住着两姐妹。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她仿佛都能看到两姐妹美丽的身影,她们也成为她童年时自己杜撰的玩伴。
阿嬷告诉张幼仪,如果她很乖,就会变得像月亮中的两姐妹一样美丽。每个女孩都渴望美丽,可幼小的心灵却又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丽。她心中的美丽,也许是穿上漂亮的衣服,在风中缥缈出优雅的姿态。
在张幼仪的心目中,母亲也是美的。母亲有着一双小巧的脚,似乎还没有手掌大,伯母们也有着同样小巧的脚。她经常听长辈们说,这样的脚才是最美的,可以走出最摇曳的姿态。可她却从未想过,拥有这样的美丽,要付出怎样惨痛的代价。
阿嬷的脚和母亲的不同,那是一双在田地间踩踏出来的大脚,她走路的步子比母亲大很多。张幼仪幼小的脑海中也曾产生过疑问,为什么同样的女人会生出两种完全不同的脚。她相信,月亮中的姐妹,一定拥有一双和母亲一样小巧的双脚。
她也愿意相信,月亮和太阳中都住着一对姐妹,她们的性格完全不同。月亮中的姐妹个性羞怯,太阳中的姐妹个性刚强。长大后的张幼仪,在不知不觉中也拥有了两对姐妹的个性,一半恭顺,一半倔强,甘愿委屈自己成就他人的美好,之后就昂起胸膛走出自己全新的人生。
……
第一章 底色·乱世将年华涂抹
画卷里流淌出一段老旧时光
童话在现实里换了面庞
传承审美的信仰
轿子背后的门第光环
第二章 成长·书香墨色里的缘分
当繁华被探底
奔赴一段墨色年华
一声长叹,一段凄凉
命运被姻缘捆绑
第三章 情缘·谁在命书上涂了一笔哀伤
封建发酵的婚姻
风流倜傥的翩翩才子
火车开往未来
一场盛大的喜宴
第四章 婚姻·沉默锁住一个新娘
生活里的细枝末节
欢喜结成冰霜
一转身的距离
等一次重生的希望
第五章 距离·遇见最陌生的爱人
猜不透的爱人,看不懂的心
刀锋般冷漠的眼光
静默酝酿的悲凉
撕心裂肺的痛有多长
第六章 离恨·悲伤结出新生的果实
理发店的秘密
他微笑的嘴角
沙士顿的小路上尘土飞扬
小脚与西方永隔着高墙
第七章 重生·痛苦为命运插上翅膀
一朝离去,各自飞翔
命运里的起承转合
他的浪漫,那么多
饮尽苦难,孕育坚强
第八章 坚韧·生命绽放一段新的辉煌
新的灵魂在脊背中生长
病魔勾起一串深殇
故人新相识
归去,恍如隔世
第九章 释怀·失去是另一种拥有
挥不去永恒的哀伤
云想衣裳花想容
在尘埃里绽放
失去,是另一种拥有
第十章 尾音·岁月静好 收获幸福
爱,到底是什么
默数一段静好时光
轻轻地与尘世道别
什么样的人生才算完美
后记
——梁实秋
C(张幼仪)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将来准备丢几个炸弹,惊惊中国鼠胆的社会,你们看着吧!
——徐志摩
我同情那个如鼹鼠般躲在婚姻地洞,惶恐不可终日的沙士顿主妇;我更喜欢那个“一无所惧”的张幼仪。人生的风雨劈头打过来,她笑出了强者的风采。
——陈家萍
其人(张幼仪)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举止端庄,秀外慧中,亲故多乐于亲近之。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