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丛书(第4辑):中学语文教学课例精选》:
这节课以“读者接受:情景交融的诠释与教学”为主题,从学生的阅读期待出发,带领学生在“文”和“言”之间来回穿梭,努力去探究情境交融的教学路径。
第一个教学环节中,我力图通过文中典型的字(“蔓”)的读音、典型的词语(“凄”“寒~悄怆”)的解释、典型的句子(“卷石底以出”)的句式分析,引导学生从字音的探究出发,从词义的推敲人手,再到文言句式的深入研究,形成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径,也为后面的理解和欣赏打下基础。而对于课文的全文翻译,则采用随文学习的方法,让文言词句的翻译和品读与欣赏融合在一起,因为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深入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二个环节,我布置学生进行小组研讨,目的是通过讨论,让学生来对自己初读课文而生的问题进行反思与筛选,从而确定阅读的真问题。因为只有学生自己期待解决的问题才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才能精彩起来。
从学生经过讨论、最后确定的结果来看,的确提炼出了绝大多数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真问题——作者为什么一开始“心乐之”,后来却感到“凄神寒骨”?这个问题不仅契合了这篇文章的文本特质,也体现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也和本次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高度一致。
第三个教学环节中,主要是通过知人论世、资料助读,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作者的凄苦境遇。这_环节从认识作者的境遇人手,深入理解作者的心境,然后再来反观作者在此心境下所看到的景物特征,从而更加深入领悟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
在具体研读凄寒之景与凄寒之情交融的时候,我紧紧抓住文中几处看似前后矛盾的细节,如:明明结尾特别交代有“同游者五人”,作者却说“寂寥无人”;明明听到“如鸣佩环”的水流声,却说“悄怆幽邃”;明明前文看到的是树木藤蔓“参差披拂”,作者却说“竹树环合”。这些看似矛盾的细节,又都是作者当时坐潭上的真实感受。教学中,三个细节中又刻意突出“寂寥无人”与同游者五人的矛盾分析。随着对这几处景物描写的重新审视,学生也更加真切形象地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凄寒、孤独、寂寞、被束缚的心境。这样,学生就能在阅读中去理解情景交融的这种特殊方式。
第四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路径和前面研读凄寒之景不同,采用披文人情的方式来进行解读。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与思考,移情人境,引导学生深人品味景物描写中的关键词语,进入作者描写的世界中去,从而进入作者的快乐心境。而第一段则从语言形式出发,抓住“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这两处倒装句式,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感悟到这种句式对于表达作者惊喜之情的作用。实现了语言形式的学习与文本内容的分析的融合。最后的环节是探究作者为什么会乐。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是教学中一直被忽略的问题。我带领学生仔细研读文章第一句话“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让学生意识到柳宗元写小石潭的时候,其实是以“小丘”为坐标,引导学生去联想:作者身处“小丘”的心情对于发现小石潭的心情必然有某种联系。最后呈现《钴锶潭西小丘记》中的部分段落,进~步证实这种猜测。情景交融的诠释与教学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话题,这节课中还存在着很多有待改进的问题。一是课堂上的助读资料引用过多,而且对初二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阅读难度,虽然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但是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立阅读。二是课堂上选点较多,导致对景物的剖析还欠深入,尤其是文中作者心情的变化是复杂的,作者“乐”的变化和“悲”的变化都是非常复杂的,并不是“由乐到悲”这么简单,教学中还欠缺更加细腻的整体梳理。三是课堂教学中,虽然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但是教师的引导显得过多,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还不充分,等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