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史》:
在夏、商、周三代的文献中,实际涉及行政管理思想的内容并不多,不过这一时期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关于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的思想,有些观点很有特色,对于后世管理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总括而言,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有以下特点:
(一)强调君主的至上地位和最高管理权力
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王是三代时期的最高统治者。具体的称谓有所不同,但君主政治的性质和统治的需要在思想上必然有体现。殷商时代的王,具有军事、政治和宗教三重领袖身份,周天子既是政治领袖,同时又是全国最大的父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力。这种政治事实和统治需要在管理思想上即表现为,殷商帝王的“予一人”思想、周公关于天命和天子的认识等等。在观念上,这一时期的王对天下臣民拥有无上的权力,对于中央机构的大臣、诸侯国的国君及各级贵族臣僚来说,凡任命、奖惩、督察、惩戒和杀戮等权力都为帝王所有,因而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周公的思想以协调天人关系为特色,但他在论述君主与臣民的关系时,毫不犹豫地以周天子的至高无上政治地位作为前提。这一理论特点为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这种思想不断得到理论充实,与实际政治的专制、集权相辅相成,最终促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专制主义本色。
(二)道德的政治化与强调“德政”
将“德”的观念引入政治,无疑是这一时期统治和管理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德的观念的提出及其政治化,使得人类社会最初形成的善恶观念得以规范化,并且具有了某种权威性。于是道德从最初的社会行为禁忌逐渐演变成为具有政治规定性的行为规范,以至于成为统治集团成员进行治理或管理时的政治标准。对于君主而言,有德与否是得到统治权力的基本条件,由于是否有德需要天的验证,于是因有德而“受命”便成为一代王朝权力合法性的检验公式。
在这一时期,德政的思想已经进入行政管理的层面,道德成为检验政策合理与否的标准,施行德政也成为统治者进行政治评估的基本标准。因此,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中,提出了许多道德性的行为规范,诸如顺天命、尊祖先、敬人事、慎刑罚等,这些规范将统治者们的个人行为与政治行为混在一起,恰恰应和了政治权力私有化的管理需要。
道德思想介人政治对后世管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经过儒家学派的发扬光大,终于铸成了传统管理思想中伦理道德与政治互化的理论特色。
(三)“保民”与重民思想
重民思想在三代时期已现端倪,比较完整的表述就是周公的“保民”观,诸如“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怀保小民”,以及“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等。学术界认定今存古文《尚书》系伪书的意见始终占上风,不过,其中的一些思想表达或多或少反映了那个时期的重民观。如《五子之歌》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泰誓》的“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如若对照《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引《泰誓》逸文“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则重民思想的渊源或者可以推得更远,但至迟在西周时期已经成为统治者认真思考的政策原则问题,并对后世行政管理原则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重民思想是西周统治者政治理性成熟的体现,是周公在总结政治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这种认识不是简单地维护王权,而是要巩固王权的社会基础。重民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德性,在君主政治的权力私有条件下,重民思想成为行政管理原则中“善”的一方的组成部分。这种思想经由儒家学派的弘扬,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题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三代时期的政治发展水平尚低,行政管理思想只是处于萌生阶段,远远说不上深刻和系统。不过这一时期行政管理思想的特点和提出的问题,却与后世思想的发展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