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际安全战略思维文选导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9500221
  • 作      者:
    刘强,钮汉章主编
  • 出 版 社 :
    时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强,1961年生,军事学博士。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与安全研究所执行所长,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军事学)成员,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曾任联合国维和观察团军事观察员、管理部主任。我驻伊朗陆、海、空军副武官。长期从事国际安全和外交问题研究与教学工作。著有《国际军事安全论》《战略预警视野下的战略情报工作》等专著 8 部,发表学术论文、国际时事评论130余篇。多项教学和科研成果获国家、军队和省部级奖项。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一类)获得者,全军优秀教员。


  钮汉章,1946年生,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海峡两岸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等军内外多所院校兼职教授。长期从事哲学、国际安全和台湾问题的教学与研究,主编《世界的新民主治理——终结邪恶的战略选择》等著作多部。发表过50多篇国际安全、台湾问题的论文和内部研究报告,主持完成了多个国家社科规划课题的研究,曾获军内外10多个奖项。曾被评为总参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全军优秀教员。

展开
内容介绍

  如何洞悉国际风云变幻?不仅得知其然,更得知其所以然,须得了解国际行为体行动背后深层的思维。终日而思,不如须臾而学。本书精选了古今中外75名圣哲先贤、名家大师、领袖人物的103篇安全战略思维经典,大致根据历史的线索编列,篇前对作者和作品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思想传承、影响与局限略作提示。阅读本书,无异于享用一场战略思想的盛宴,将对于实现世界的公平正义、和平和谐的条件、困难和途径有更加深切的感悟。本书与《国际安全战略思维史纲》是国际安全及相近专业配套的基础理论教材,对于关注国际安全的各界朋友来说,也是值得收藏和品味的典籍选粹。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安全、国际安全、战略思维的界定

  任何科学研究,都因不同的研究对象,而有不同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一系列的概念体系。有关安全、国际安全和战略思维,不同的人因各自的认识视角和不同的阐述方式,认知上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世界上几乎找不到完全一致的定义。为了把握国际安全战略思维的本质,本章选取了国内外六位学者的论述,以理解当代战略思想界对安全、国际安全、战略思维的最新认识。尽管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我们仍可从研读中发现这些问题的基本属性,并有助于了解并把握其本源内涵。

  1.1.1克雷格·A.斯奈德:战略

  研究与安全研究(节选)

  克雷格·A.斯奈德(Craig.A.Snyder),澳大利亚人,供职于迪金大学澳大利亚及国际问题研究院。本文选自《当代安全与战略》一书第一章。该书的作者试图适应冷战后新的国际安全环境、新的战略现实需要而拓宽安全研究的范围,从纯军事的战略研究领域扩展到非军事领域,避免“迷失在安全研究的层出不穷的新概念里”。

  冷战的结束使安全研究发生了形态转换。人们被迫重新思考支撑安全研究的基本假说。从总体上说,国际关系研究,尤其是安全研究的一些关键性概念面临着变更:安全、权力、冲突,以及民族国家。50年来,有关国际冲突的学术性理论描述都是在冷战和两极格局主导下进行的。学者和决策者都一样是在该国际“体系”内解释和预测冲突。但是,他们对冲突本身却未必感兴趣,主要是关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冲突。这部分是由于大多数冷战安全理论家都是带着现实主义的范式来观察世界的。现实主义者辩称,国际体系在本质上是无政府状态,各国的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权力或安全。这样,最强大国家的行为也就成了研究国际体系的学生最关注的对象。

  随着冷战两极格局的消失,需要提出新的安全观念,以适应冷战后世界的军事现实,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在军事方面,核战略与威慑问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以及未来战争的性质等问题将依旧成为主要的关注焦点。然而,除此之外,还有关于战略的理论基础,国际安全(包括地区安全),以及冲突的经济、社会与政治根源等问题。什么是战略研究和安全研究?

  在战略或安全研究领域,大多数文献要么是聚焦于以传统办法对付传统问题,如约翰·摩尔希默或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等人的著作;要么是以新的办法对付新的问题,如辛西亚·恩洛伊(Cynthia Enloe)对全球力量关系的女权主义调查;另一些人的研究,如马克·莱维(Marc Levy)论环境安全的著作,布莱德·罗伯茨(Brad Roberts)论人权的著作,以及麦龙·温纳尔(Myron Weiner)关于移民问题的研究,则是以传统的手段来处理新问题。这些著作力图拓宽传统现实主义有关安全的概念,将一些非军事的安全威胁因素,如环境、人权以及跨界流动人群等问题也包括进来。此外还有一个途径,即本书所采用的,以新的办法,重新开展对威慑、扩散以及军事革命等传统问题的争论。因此,本书超越了主导安全领域研究的现实主义分析,以保持这些新方法的内在的连续性。它还通过审视从社会或个人层面到地区或全球层面等不同层次的安全问题,对深化安全研究的进程作了探索。

  作者们是在这样一种认识之下联合起来的:现实主义只盯着国家所面临的来自境外的军事威胁,已经不足以判定什么或谁是否安全,这些是什么样的威胁,以及它们源于何处这样一些问题了。然而,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究竟从哪里将安全研究并入更宽泛的国际关系研究的概念结构体系。看起来,将安全研究看作国际关系的一个子领域,就像国际法一样,是符合逻辑的。但是这样做的问题在于,安全研究的许多重要的问题,难以从国际体系的政治、经济或社会问题中分离出来。如果不了解各方对立的根源,不考虑诸如实力、态势、意识形态和财富等问题,就干脆无法弄清楚战争的军事含义。政治依旧是战争的主要根源。正如莫汉·马利克在第二章中所展示的,早期的战略家们,尤其是克劳塞维茨,都把战争看作是政治的暴力形式。而在理查德·贝茨看来,“如何将力量变成一种合理的政策工具,而非无头脑的屠夫……即如何将政策和战争统一起来”,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对各个不同的子领域进行区分,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带有人为性,难以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精确判定,但就提供一个安全问题的分析框架来说,这却很重要。安全研究的广阔范围提供了学术合法性,而战略研究则在军事核心问题上提供了理性的一贯性。理查德·贝茨争辩说:战略研究的一个危险是:只看见军事的树木,却看不见政治的森林。在冷战时期,这一危险比今天要大。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危险则是:由于广泛地确定安全研究的领域,结果把军事研究排挤掉了。这一危险今天正在增大。对于下述问题,目前并无共识:关注军事问题是否依旧是社会科学的重要责任,甚至说,有关军事的知识,对安全研究来说,就好像有关经济体系的知识对政治经济学研究那样至关重要。战略与安全研究:其名下都有什么?

  战略研究一词,一直与美国的冷战军事研究方法紧密关联。它也被称作国家安全研究,因为实际情况大体上可以说是:美国人研究美国的安全。战略研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一直集中关注军事战略。在这一方面,传统的战略研究一直是国际体系中各种角色赖以达成其政治目标的军事手段。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角色,因为军事力量主要掌握在它们手中,一些非国家的角色,如恐怖主义者、分裂势力和民族解放运动等,也被列入讨论范围之内。但之所以突出国家的首要地位,还因为下述事实:那些非国家的角色通常要么旨在掌握现有国家的权力,要么旨在创建新的国家。

  但究竟什么是战略?根据贝西尔·利德尔-哈特(Basil Liddll-Hart)的说法,战略是“配置和运用军事手段以实现政策目的的艺术”;但在海德雷·巴尔(Hedley Bull)看来,它是“为达到既定政策目标,对军事力量的运用”;科林·格雷(Collin Gray)说,战略是“军事实力和政治目的之间的关系”;而安德列·博弗列(Andre Beaufre)则主张它是一门“两个对立的意志运用力量解决其争端的辩证艺术”;路易斯·霍尔(Louis Halle)把战略研究定义为“政治科学的分支,内容是有关国家所能获得的战争能力的政治意义”。这样,我们可以说,战略涉及的是在国际关系中对力量的实际或威胁使用。因此,战略研究就是关于力量工具如何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伴随着美国主导的战略研究,一个“英国”或“英语的”学派发展起来了。在安全研究的主题下,它的考察范围更加广泛。作为对战略研究过分集中关注军事的反应,安全研究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开始风光起来。在对有关世界如何运转的基本设想的问题上,战略研究和安全研究并没什么不同,区别在于它们对安全威胁的认识上。

  如上所述,战略研究的基础是对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解释。现实主义者主张,由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本质,国家应对永久和平的可能性、世界政府和裁军的设想,以及诸如集体安全或合作安全这样的观念持怀疑态度。结果之一便是,战略研究更多地集中关注国家所面临的军事威胁。而安全研究则拓宽了研究范围,不仅包括军事威胁,还包括非军事威胁;不仅仅包括对国家的威胁,还包括对非国家角色和次国家集团的威胁。

  安全研究还包括了一个更激进的派别,即批判性安全学派。它运用批判理论的方法,对国际体系本身的性质,以及构成该体系的权力关系提出了疑问。批判性安全对现实主义的基本假说,即国际体系是一个注定或既成的不变实体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与之相对,批判理论家们主张,国际“体系”是社会构成的,也就是说,其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一致认为它应当存在。这并不是说,人们作出了自觉的决定,而是说人们的相互作用创造了国际体系的结构。其本质并非自然或绝对的。也就是说,批判性理论家们不像现实主义者那样,把国际体系看作无政府状态,而是把国际无政府状态看作一种社会构造出来的结构。因此,批判性安全理论关注的中心是改变我们思考安全的方法,改变各角色在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各角色对体系的构成。戴维·穆提默将在第四章中详细探讨和运用这一方法。

  虽然安全研究采用了一个宽泛的安全定义,其结果是使它更加接近国际关系,而不是战略研究;但它与前者相比的确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它不仅研究战争的起因与结局(这是许多国际关系学者的主要兴趣所在),它还研究战争的实施。战争的实施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因为走入战争的决策和战争的结局经常是取决于军事而不是政治。贝茨争辩说,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不同模式(指40年代初,德国控制西欧的能力——它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无法获得的结果)并不能只从实力指标(即人口、军队和经济的规模,可获得的自然资源的数量等)中得到解释。相反,倒是德国军队成功地发明了闪电战战略,将军事新技术与装甲战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其在二战初期胜利的关键因素。同样,德国在那场战争中的最终战败,也是消耗战和德国领导人战略和政治失算两方面因素相结合的结果。安德鲁·拉瑟姆在第十章中就这一类型的问题分析做了更加详细的阐述。

  战略研究在冷战期间的发展在我们充分理解冷战结束对战略研究的影响之前,首先应当弄明白该领域在冷战前和冷战期间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这很重要。探讨广泛的安全问题以及如何防止战争的第一本书是昆西·赖特于1942年出版的《战争研究》(Study of War)。该书与古典战略家的著作不同,它们多将战争看作国家的工具。而昆西·赖特所关注的却不是国家安全问题或国家战略的替代物,他把外交、国际谅解、仲裁、民族自决、裁军,以及集体安全,都视为国际安全与稳定的保障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关战争的研究继续沿着这一道路前进。战后初期的战略家们对四个关键性主题进行了探讨:第一,安全并非每个国家在每时每刻的头等大事,它只不过是一个重要的随历史环境而变的关切问题。这一领域的理论家们关注着军事安全与诸如经济福利和个人自由等其他价值之间的交换计算问题。第二,对国家安全而言,军事和非军事的政策工具手段都很重要。第三,承认安全的困境(即一个国家增强其安全的行为会反过来降低其他国家的安全感)导致慎重使用军事力量。第四,在国家安全与国内事务之间,如经济、公民自由和民主程序等,业已形成关联。虽然这一类型的分析在冷战期间一直存在,但却处于边缘地位。因为战略研究的眼界过于狭隘,忽略了国内威胁和非军事威胁,集中关注核武器问题,以及由于美国丧失核垄断地位而导致全球核大战机会日趋上升的问题。在这一时期,战略研究繁荣起来了,因为核威慑在本质上具有很强的理论色彩,而实践性却不突出。在这一领域提出的重大问题是关于军备控制和有限战争的,其结果之一便是,通过威慑概念和美苏战略均势,冷战的安全日程被概念化了。这两个集团之间基于意识形态的复杂对立被简单化了,变成了控制联盟以及核稳定等问题。大家都认为,决定国家行为的,是实力地位政策,或者说,是通过以威胁操控和力量投送影响对手行为方式的战略来追求最大国家安全的政策。这是思想上的一个重要转变。虽然此前也有学者集中关注安全的定义问题,安全与其他目的相比的重要性,以及应如何获得安全,但新的关注焦点却是如何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用作政策工具,却又不冒核交战的风险。然而这一类型的思想过分关注军事工具,导致了过分强调国家安全的军事方面,而对历史、文化和政治等非军事方面关注太少。

  由于集中关注核威慑及有限核战争等抽象理论问题,造成从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许多从事战略研究的人发现自己无法应付当代的战略问题,如越南战争及其他殖民时代后的民族解放战争问题。学术性战略分析家过分专注于美苏关系等全球战略问题上了,其结果是,他们无法对这些地区性冲突提供真知灼见。的确,他们倾向于根据冷战分野来解释这些冲突,将它们看作“代理人战争”。不仅如此,那些确实对第三世界冲突进行了研究的战略家们则更多是从实践者而不是学术理论家的角度看问题。他们集中精力研究反叛乱行动的案例,并得出结论:美国在越南的经验表明,理论一旦付诸实践便遭遇失败。

  还有些学者对非核问题进行了考察,但也还是继续关注冷战分野。这些学者开始对北约常规部队在欧洲打一场常规战争的能力提出质疑。他们提出的问题集中在北约部队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编制体制和作战理论等方面。战略研究也发现,由于局限于关注军事问题,它自身受到了其他方面的挑战,如和平研究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挑战。它们可更好地解释诸如缓和、经济相互依存、第三世界的贫困以及环境主义等问题。尤其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禁运促使下述观念的形成:西方的生活水准不仅面临军事威胁,还受到了非军事因素的威胁。由于80年代在里根总统任期内冷战再度抬头,战略研究又从这里重新集中到有关军事力量的威胁、使用和控制问题上。换言之,又回到用军事手段对抗军事挑战上来了。如此直至冷战结束。

  总之,冷战影响了战略研究进行中所关注的重点,使它偏离较广泛的问题,如安全政策应如何与更大的外交政策目标相匹配等,转向了核武器和核战略的技术和理论、东西方关系,以及美国与西欧安全等问题。核武器则使战略研究的关注重心进一步扭曲,即让战略分析家去琢磨:如何发挥核力量的威胁作用,同时又竭力避免动用核武器。冷战后的发展与思想的转变对于冷战结束给安全研究领域带来的影响,安全分析家们的看法是一致的。首先,军事力量的作用受到进一步怀疑。当旧的战略研究学派同意,有关军事力量的问题必须置于国际体系更开阔的政治和经济范围中来看待时,伴随着冷战结束而重新抬头的自由主义的多边合作主张却已剥夺了军事力量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合法性。在某些人看来,这意味着军事威胁的相关性已经下降;而在另一些人看来,这是因为军事工具已经用处不大了。其次,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思考安全问题的方法。在一些人看来,这是冷战后根本性环境变化的结果;在另一些人看来,这是因为战略研究的失败,未能预见到冷战结束。再次,有必要拓宽安全概念的范围。同样,在一些人看来,这意味着定义的延伸,包括国内问题对国家安全议程的影响;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则意味着把国家福祉所面临的非军事威胁也看作安全威胁。重新定义安全,为了使安全研究能够适应冷战后的时代,有必要转变安全思考。需要就三个宽泛的问题提出疑问:作为目标的安全,追求安全的手段,以及安全与国内事务的关系。首先应当考虑的问题是安全是否仍被列为国家首要目标。虽然过去战略分析家坚持安全是第一位的,但今天这一说法是否仍然成立?安全是重要的,但是需要多大的安全?是否存在与安全同等重要的其他基础性国家利益?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食品、没有耕地或没有饮用水,要安全又有什么用呢?在冷战后的时代,尤其是在西方,很多人对安全的边际成本提出了疑问。大多数人愿意接受这样的看法,即西方国家的安全太过剩了,因此在安全上投入1美元,与对其他不那么过剩产品的1美元投入相比,所产生的收益要小得多。换句话说,如果军事预算所带来的安全超出了现实需要程度,那么减少军事预算,将那些钱用在诸如清洁环境或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就能获得更好的效费比。

  安全研究同样也倾向于根据安全的目标来审查安全手段。也就是说,安全分析家们研究军事力量的使用,但却没有花同样的精力来研究使用这些力量究竟是为了什么。白利·鲍德温(Barry Bald Winn)认为,这完全偏离了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在冷战期间,当人们认为就其本质而言,安全威胁主要就是军事威胁时,可以理解,解决的办法也主要靠使用军事力量。但在冷战后时代,人们承认安全威胁也会来自其他领域,如环境和人权,但决不仅这两方面,那么只有通过平衡地运用外交政策的各种手段才能实现安全。

  由于战略研究与现实主义关系紧密,后者将国家视为国际体系中的主要角色,战略研究也就难以处理来自国内的不安全因素。在冷战后时代,安全的目的正在从国家向个人和次国家群体转移。这意味着将把个人怎样会威胁到国家(或统治政权),或反过来,国家又会怎样主要以政权维护和国家安全为名,威胁个人的安全作为一个关注重心。

  (选自克雷格·A.斯奈德等著,徐纬地等译:《当代安全与战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12页。)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安全、国际安全、战略思维的界定

1·1·1克雷格·A·斯奈德:战略研究与安全研究(节选)

1·2·1李德·哈特:战略和大战略的基础(节选)

1·3·1钮先钟:国家安全——再检讨与新思维(节选)

1·4·1吴春秋:大战略的界定(节选)

1·5·1马保安:战略定义的拓展(节选)

1·6·1李际均:战略思维的本质及特点(选段)

第二章城邦(诸侯)国家向封建帝国发展时期的安全战略思维

2·1·1老子:道德经(选粹)

2·2·1孔子:大同(选段)

2·3·1柏拉图:理想国的组织及其中的四德(选粹)

2·4·1亚里士多德:稳定的政体与理想城邦(选章)

2·5·1孟子:公孙丑下(选段)

2·5·2孟子:离娄上(选段)

2·6·1墨子:非攻(选粹)

2·6·2墨子:兼爱(选粹)

2·7·1荀子:王霸(选粹)

2·7·2荀子:议兵(选粹)

第三章中国历史上的治国安邦方略

3·1·1管子:八观(选粹)

3·1·2管子:七法(选粹)

3·1·3管子:霸言(选粹)

3·2·1韩非子:亡征(选粹)

3·3·1贾谊:过秦论(上)(选粹)

3·4·1晁错:论贵粟疏(选粹)

3·5·1司马迁:苏秦列传(选粹)

3·6·1淮南子:兵略训(选粹)

3·7·1苏洵:六国论(选粹)

3·8·1苏轼:教战守策(选粹)

第四章文艺复兴至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安全战略思维

4·1·1但丁·阿里盖里:论世界帝国(节选)

4·2·1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选粹)

4·3·1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选粹)

4·4·1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节选)

4·5·1约翰·洛克:政府论(节选)

4·6·1卢梭:社会契约论(选章)

4·7·1康德:永久和平(节选)

4·8·1黑格尔:历史哲学讲演录(1837)(选粹)

4·9·1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选段)

第五章军事战略家的安全战略思维

5·1·1孙子:始计

5·1·2孙子:谋攻

5·2·1吴子:图国第一(选粹)

5·3·1吕尚:六韬(选粹)

5·4·1尉缭子:兵谈(选段)

5·4·2尉缭子:制谈(选粹)

5·4·3尉缭子:武议(选粹)

5·5·1黄石公:三略·上略(选粹)

5·6·1司马法:仁本(选粹)

5·6·2司马法:天子之义(选粹)

5·7·1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节选)

5·8·1 A·约米尼:战争艺术(节选)

5·9·1 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节选)

5·10·1麦金德:大陆心脏说(简介)

5·11·1富勒:战争指导(节选)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经典中的安全战略思维

6·1·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与共产主义(选粹)

6·1·2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选段)

6·2·1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选段)

6·2·2恩格斯:经济与历史发展(选段)

6·3·1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选段)

6·4·1列宁:论帝国主义(选段)

6·4·2列宁:社会主义与战争(节选)

6·4·3列宁:不作任何妥协吗?(选段)

6·5·1斯大林:战略与策略(节选)

6·5·2斯大林:关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战争不可避免的问题

6·6·1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节选)

6·6·2毛泽东:论持久战(节选)

6·6·3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

第七章当代西方主流安全战略思维

7·1·1伍德罗·威尔逊:十四点计划

7·2·1E·H·卡尔:国际秩序(选粹)

7·3·1卡尔·多伊奇:一体化理论(节选)

7·4·1莱因霍尔德·尼布尔:基督教现实主义(选粹)

7·5·1汉斯·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选章)

7·6·1肯尼思·华尔兹:战争的根源(选粹)

7·6·2肯尼思·华尔兹:国际事务管理(选粹)

7·7·1斯坦利·霍夫曼:评均势(选段)

7·7·2斯坦利·霍夫曼:全球化的冲突(选段)

7·8·1亨利·基辛格:世界新秩序的构建(选段)

7·9·1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节选)

7·9·2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选段)

7·9·3罗伯特·基欧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选段)

7·10·1约瑟夫·奈:软实力(节选)

7·10·2约瑟夫·奈:新的世界秩序(选段)

7·11·1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选段)

第八章当代世界重要安全战略思想

8·1·1伊·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选粹)

8·2·1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节选)

8·3·1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选段)

8·4·1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选段)

8·5·1安东尼·吉登斯:社会主义之后(节选)

8·6·1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节选)

8·7·1戴维·赫尔德: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节选)

8·8·1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选段)

8·9·1星野昭吉:世界体系中的全球冲突结构(选段)

8·10·1巴瑞·布赞:复合安全理论(节选)

8·11·1罗伯特·库珀:我们为何仍然需要帝国主义

第九章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安全战略思维创新

9·1·1毛泽东: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选段)

9·1·2毛泽东:战略上藐视敌人(选粹)

9·2·1周恩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选粹)

9·3·1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选段)

9·3·2邓小平: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选段)

9·4·1江泽民: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安全观(选段)

9·5·1胡锦涛: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选段)

9·6·1习近平: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选段)

附录国际安全战略思维名言50句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