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有产权监督论:基于政府经济效率的分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4808818
  • 作      者:
    江龙著
  • 出 版 社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江龙,江西万安人,长期从事财政监督工作,先后学习工业经济、财政学和产业经济学,获经济学学士、 硕士和博士学位。兼任中国会计学会常务理事,曾兼任江西省青年联合会常委副主席,广东省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主持财政部财政监督多项课题,出版专著《财政监督的理论分析》等,先后在《人民日报》、《学习时报》、《财政研究》、《会计研究》、《当代财经》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国有产权的有效监督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
  《国有产权监督论:基于政府经济效率的分析》集中围绕政府经济的重要载体——国有企业及其国有产权利益的保护,对国有产权“为什么需要监督”和“如何监督”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把国有产权放在“双重代理”的基本框架中研究如何提高政府经济的效率,提出了国有产权分类监管的制度安排,包括构建政府经济监督体系、国有企业分类管理与分类监督的国有产权监管模式,指出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产权结构安排与产权监督的补位。
展开
精彩书摘
  《国有产权监督论:基于政府经济效率的分析》:
  1.2.1 国家起源
  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国家的起源,但最有影响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社会契约理论,另一种是掠夺或剥削论。①
  以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为代表的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是公民达成契约的结果,要为公民服务,契约的达成是多重博弈的结果。由于契约的形成限定着每个人相对他人的经济活动,因而它对经济增长来说十分重要。社会分工及协作受到契约与交易成本的约束,契约的有效性制约着社会分工向纵深方面的发展,制度也就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契约形式”或“契约关系”。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契约经济。假设没有国家,那么契约实施的交易成本将相当高,以至于过高的交易成本将使任何契约都失去意义。
  与社会契约论相对应的是国家起源的暴力掠夺论。暴力掠夺论或剥削论认为,国家作为一种阶级统治的暴力掠夺工具,必然起源于阶级的对立与暴力统治。国家是某一集团或阶级的代理者,它的作用是代表该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向其他集团或阶级的成员榨取利益。掠夺性的国家将界定一套产权,使权力集团的收益最大化而无视它对社会整体福利的影响,即这种产权制度对某一权力集团是有益的,但并不能促进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从长期来看,这必然演变成无效率产权。
  以上两种理论所说的国家都能在历史和现实中找到佐证,但它们均不能涵盖历史和现实中的所有国家形式,因而不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新制度经济学将这两种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从理论推演的角度看,国家带有“契约”和“掠夺”的双重属性。诺斯据此提出了国家的“暴力潜能分配论”。“暴力潜能”既包括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工具,也包括权威、特权、垄断权等无形资产。诺斯认为,若暴力潜能在公民之间进行平等分配,便产生契约性的国家;若这样的分配是不平等的,便产生掠夺性的国家,由此出现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即掠夺者和被掠夺者。
  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系统分析了国家起源过程中的经济基础。恩格斯认为,分工的深化、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阶级的形成和国家的建立。不同于市场和企业的是,国家的特点是它的强制性,即国家是在暴力方面有比较优势的组织,这种强制性的后盾是国家机器。换言之,国家机器是对付暴力的暴力,是一种对付非法暴力的合法暴力,这种合法性起源于每个人捍卫自己权益、抵御别人侵害的合法权利。因此,国家暴力只有在能够实现某种社会合作,并且比其他制度(如市场和其他组织)更有效时,才被采用。国家暴力资源之所以能更有效地使用,在于其能达到规模经济和防止“搭便车”问题。例如,在一个可能遭到袭击的社区中怎样建立防御体系的问题,“安全”对社区中的每一个成员来说都是“公共产品”。如果用市场机制的方法来购买“安全”就有可能失败,因为“安全”一旦被提供,肯定有人会采取“搭便车”的行为,不为“安全”付费也享受安全的好处。这样~来,整个社区会因此不能建立起有效的防御体系。这时,采取国家提供的形式,强制性地要求每个成员为“安全”付费即纳税,解决“搭便车”问题就有了一种有效办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税收是对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成本的补偿,或者说是为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所进行的融资。公众通过缴税委托国家经营(生产、购买、管理)公共产品。当然,国家不是按每个纳税人从公共产品中享受到的利益的多少来征税,即不存在市场交换中一对一的交换关系。但生活在国家中的每一成员如离开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是难以生存的,他总是会或多或少地从公共产品中受益。因而,即便他得到的利益与他交纳的税收之间存在不对称,但他仍应为公共产品提供费用。换个角度看,如果把纳税人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国家征税的多少与纳税人从公共产品享用中得到的利益则大体上是对称的。
  ……
展开
目录
代序

0.导论
0.1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相关理论回顾及文献评述
0.2.1 产权理论:产权分割与两权分离
0.2.2 信息非对称性与委托代理理论
0.2.3 激励与约束理论
0.2.4 政府监督理论
0.3 研究范围、方法与关键概念
0.3.1 研究范围与方法
0.3.2 关键概念

1.政府经济监督的理论溯源
1.1 社会公共需要、公共产品与公共产权
1.1.1 社会公共需要与公共产品特征
1.1.2 公共产权及其效率损失
1.2 国家、政府与公共受托责任
1.2.1 国家起源
1.2.2 政府与公共受托责任
1.3 委托代理关系与政府组织的“激励不足”
1.3.1 政府组织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1.3.2 政府组织中的“激励不足”与“有效监督”
1.4 小结

2.国有产权的代理问题分析
2.1 代理问题的一般分析
2.1.1 委托代理的特征:信息非对称性
2.1.2 代理问题与激励机制分析框架
2.1.3 “公共生产”中的道德风险与监督
2.2 政府经济的行政代理特征与失效
2.2.1 政府经济的代理特征
2.2.2 公共产权的政府代理
2.2.3 公共权力委托代理失效
2.3 国有产权的委托代理
2.3.1 国有产权的内涵与特性

2.3.2 国有产权的委托代理问题
3.国有产权监督机制分析
3.1 产权监督的内在逻辑
3.1.1 产权保护的一般性
3.1.2 产权主体监督的内生性
3.1.3 产权主体监督的制度安排
3.2 国有产权监督机制分析
3.2.1 企业监督模式
3.2.2 国有企业外部监督的内部化机制

4.国有产权监督的经济学分析
4.1 政府监督的“公共利益论”
4.1.1 政府经济的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
4.1.2 监督成本与收益
4.2 国有产权代理成本与收益分析
4.2.1 国有产权的代理成本
4.2.2 国有产权代理成本与收益
4.2.3 国有产权监督的内生性分析
4.3 代理关系非均衡与产权监督机制
4.3.1 代理关系非均衡特征:会计信息失真
4.3.2 产权监督机制优选:财务总监制
4.3.3 产权监督博弈:企业涉税监督

5.国有产权监督制度比较分析
5.1 典型市场经济国家国有产权演化与评析
5.1.1 典型市场经济国家国有企业的历史考察
5.1.2 制度差异:政府一企业关系比较
5.2 典型市场经济国家国有企业分类监督制度
5.2.1 国有企业实行分类式管理
5.2.2 国有企业实行分工监督与评析
5.3 启示

6.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实考察
6.1 国有企业发展备受关注
6.1.1 企业家精神:能力、创新与责任
6.1.2 国有企业发展:控制力与影响力
6.2 国有资产监管问题:国有企业监管边界模糊
6.2.1 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不清晰
6.2.2 现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缺失
6.2.3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问题与隐忧
6.3 国有企业内部治理问题:激励失衡与监督困惑
6.3.1 晋升激励有限:经营者激励的一般方式
6.3.2 剩余控制权激励充分:经营者剩余控制权的“松动”
6.3.3 剩余索取权激励不足:经营者剩余索取权的“审慎”
6.3.4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问题:“两权激励失衡”
6.3.5 国有企业的监督困惑

7.国有产权监督的制度安排
7.1 梳理与评判:现行经济监督体制的缺失
7.2 强化外部监督氛围:完善我国政府经济监督体系
7.2.1 以国家权力机关为监督主体构建经济监督子系统
7.2.2 以监督主体分工为基础,形成监督信息共享、协调共治的
监督格局
7.2.3 以政府经济监督为“龙头”,促进与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7.3 明确监督核心内容:构建国有资本监督基本框架
7.4 重构内部监督机制:国有企业分类监管
7.4.1 国有企业分类监管的可能性
7.4.2 国有企业分类管理的基本模式
7.4.3 国有企业分类监督的机制选择

8.研究的基本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8.1 研究的基本结论
8.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