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学问·适度经济学导论(著名学者李怀印、周其仁、杨壮等一致推荐,系统阐述适度经济学的力作)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867162
  • 作      者:
    洪朝辉,大学问出品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洪朝辉,美国经济史博士。长期在美国高校从事美国史、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和制度转型的教学与研究,现为美国纽约福坦莫大学(Fordham University)经济史终身教授。著有《社会经济变迁的主题——美国现代化进程新论》等,并发表论文百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一部独具特色的关于适度经济学的理论著作,系统阐述了适度经济学的内涵、理论和方法。作者在追溯东西方中庸思想和适度哲学的基础上,纵向梳理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脉络,通过对孔子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适度哲学的文本进行细致考述,辨析异同,阐发中庸/适度思想对当下经济学建构的学术价值。同时探讨未来经济学发展的方向与选择,针对收入的再分配、贫困治理等相应问题,提出了深入而独到的见解。本书文字精炼,结构严密,值得人文和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者认真关注,对于重新理解当下的全球经济问题和各国的政策取向,深具启发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经济学发展至今,已演化出诸多流派,如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等。在此基础上,适度经济学应运而生。本文便从适度经济学的定义和思想要素两方面,先导性地揭示了何为适度经济学。

——编者按

何为适度经济学

过去250年,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亚里士多德的适度哲学影响下,构建了五条通向适度经济学的桥梁,它们包括古典经济学的平衡供需、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制度经济学的演化发展、行为经济学的有限理性、文化经济学的共享价值。这些理论所显示的“平衡”“均衡”“演化”“有限”和“共享”,正包含了适度经济学的五大基本元素和哲学概念。

一、定义

为了便于读者尽快简要了解何为适度经济学的ABC,笔者在此先对适度经济学的定义和内涵做一个超前交代,具体论述将在本书第五章第三节中予以展开。

大致而言,适度经济学可定义如下:适度经济学旨在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适度因素,其内涵是寻求资源供需平衡、市场价格均衡、制度演化安排、行为有限理性、文化价值共享的经济学理论、方法和政策。适度经济学包括不及、过度和适度三大维度对经济发展的不同作用,它体现在作为经济主体的民众,也体现在作为经济客体的市场,更体现在介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政府、集体、企业、社区、制度、文化、道德、科技和国际等因素。其宗旨是导正经济主体的过度保守或过度自由的意识和行为,纠偏政府政策的过度干预或过度放任,协调市场的过度任性或过度停滞,并在民众权利、政府权力和市场资本三者之间,寻求中道、中和与共生同长的经济资源与机制,共同构建平衡、均衡、演化、有限理性和共享的经济制度和适度社会。

二、思想要素

除适度经济学定义之外,我们需要讨论适度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要素。一般而言,一门经济学由其特定的思想、理论、方法和政策四大部分构成,但其思想是纲领,是重中之重。只有理解了思想的真谛,才能更有效地认识和分析各个经济学派的特点和异同,进而帮助经济主体保持清醒、定力、理性和平衡。但在理解适度经济学思想之前,有必要厘清何为思想要素的主要成分。所以,笔者希望通过借鉴东西方思想的核心内容,将“醒”“悟”“理”“道”四大要素,融入适度经济学,借以理解总体思想和具体适度经济学思想的基本构成和逻辑关系。

思想的第一大要素是醒(awakening),也是讨论适度经济学思想的一大要素。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前470—前399)对思想觉醒做出了很大贡献,其做法显示出思想的觉醒至少有三大要点。

一是极问,以问促醒。苏格拉底习惯对学生不断提问、追问、逼问。比如,他在与学生艾先斯(Aeschines,前390—前314)讨论何为幸福时,前后发问了22次。在极问过程中,苏格拉底其实在教导学生,任何知识都是可以被质疑和挑战的。基于这种境界,他才有可能培养出大哲学家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进而柏拉图才有了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这样“犯上”的学生,说出了“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传世名句。这种“以问促醒”的启示在于,对于任何主流和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我们都要敢于和善于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通过发问、疑问和质问,挑战经典,不断创新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这也是适度经济学得以出现的必要条件。

二是辩论,以辩促醒。苏格拉底的特长就是通过对话和辩论,不断阐明自己的观点,凸显对方的自相矛盾,促使对方修正原先的观点,接受自己的论说,由此就能起到振聋发聩的催醒作用。尤其是他习惯通过悖论式的陈述,促使学生警醒与反思,如著名的美诺悖论(Menos Paradox)。 类似悖论在经济学研究中广泛出现,有助于激发经济学家进行深层思考,有效解释和解决由悖论所导致的困惑和困境,并由此思考和推出新的经济学思想与理论,如适度经济学,解决不断涌现的经济难题。

三是启蒙。苏格拉底坚持认为哲学家代表光明,因为他们有能力将愚昧的众人唤醒,开启民智。他的学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记载的洞穴比喻(Allegory of the Cave),就是要求民众在黑洞中转身,而且要敢于走出黑洞,学会转向,而不是安于落后的现状,谨守传统的舒适区,拒绝光明自由的选择。但这个“洞穴比喻”更深层次的含义是人类需要持续不断地转身、转向和转念。而且,这种创新不一定是线性地从黑暗走向光明,再从光明走向更大的光明,而有可能是循环转向,从黑暗到光明,再从光明回到黑暗,但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辩证的扬弃。这正是适度经济学所强调的三角形范式和循环思维的哲学渊源。

思想的第二大要素是悟(enlightment),也是适度经济学思想由醒入悟的一大表现。苏格拉底式的醒是人类思考的起点,而具有东方特色的悟性思维方式,则有助于提升思想的高度与深度。作为第二大思想要素的“悟”大致包含了三层意思。

一是心悟。东方的儒、释、道都推崇“悟”心,儒家视心性本然为悟性;佛家禅宗,提倡觉悟所在的悟境;道家则推崇虚心的悟道。悟性、悟境、悟道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精髓。二是觉悟。旨在透彻了解表面和暂时的现象,找到自在、笃定和基本的方向。觉悟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唯有觉悟,才能识明理、观天下、通思想。三是通透。“通”是指知识的广度:贯通古今,贯通中外,贯通左右。只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举一反三,才有可能达到通达境界。“透”是指知识的深度:透析深刻原理,透视复杂现象,透彻发展奥秘,清澈透明。而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虚及实是大彻大悟的根本。

所以,在思想层面,“醒”而不“悟”,等于无觉无悟;“通”而不“透”,只是一知半解。适度经济学思想的感悟需要心悟和觉悟,旨在通透观察和比较各主要经济学派的特点。如此,才能悟出自己的独特观点与方法。

思想的第三大要素应该是理(reason)。除“醒”“悟”能力以外,人类思想还需要整合“醒”“悟”的各种要素,归纳成理,建立抽象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同时,“理一分殊”,要从“理”中演绎万物,并以一己之心,推及众心之理,从个别到一般。这样,来自归纳与演绎双向努力的“理”,具有三大特点。

一是理性。西方古典经济学派推崇完备理性,善于使用实证和实验等方法,理清和理顺事物的前因后果,排斥偏见与极端。但在极性对立的现实世界中,理性日益成了人类社会的稀缺资源,而适度思想正是支撑理性的重要杠杆,很多非理性、极端性、荒诞性的不适度言行,就是由理性的缺乏导致的。

二是逻辑。西方的逻辑提倡“同一律”,反对似是而非;还主张“矛盾律”,没有什么事物既是它,又不是它;而且,西方逻辑学更热衷于“排中律”,如果A为真,那么非A就是假,不存在半真半假的可能,黑白两极、泾渭分明。逻辑就是对事物关系做出判断的思维升华,讲究确定性和条理性,排斥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和自相矛盾等逻辑不自洽,以独特的思维方式综合和呈现“理”。

三是科学。科学的精髓是“发现”(discovery),而不是发明(invention),科学的一大目的在于发现已存现象的规律。所以,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存在本质不同。李约瑟难题(Needhams Grand Question)曾提出一大困惑,为何近现代科学大多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因为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不是科学发现,而是科技发明。\[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虽然改变世界的功臣是“发明”,但真正认识世界的原动力来自“发现”,“发现”是“发明”的前提,科学是技术的基础。

很显然,理性、逻辑、科学是传统经济学安身立命的基础,但现实生活中缺理性、少逻辑、不科学的现象,比比皆是。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正好赋予适度经济学出现和发展的机会。如何平衡经验科学与实验科学、经济理论与客观现实、保守思想与激进行为、政府干预与市场主导,就需要思想的力量和适度经济学的创新。



展开
目录

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何为适度经济学?  

第二节 为何研究适度经济学?  

第三节 如何研究适度经济学?

第四节 本书特点  

第二章 适度思想的哲学渊源与定义 

第一节 孔子前后中庸思想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前后适度思想的演化  

第三节 适度哲学的定义  

第三章 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平衡与均衡 

第一节 古典经济学的平衡思想

第二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性

第四章 制度经济学的中和性与行为经济学的主观性

第一节 制度经济学派的中和性

第二节 制度经济学派的价值相对性

第三节 制度经济学思想的历史演化性

第四节 行为经济学的有限理性

第五节 行为经济学的主观性

第六节 行为经济学的心理性

第五章 文化经济学共享价值与适度经济学定义

第一节 适度共享理念

第二节 适度调节与选择  

第三节 适度经济学定义

第六章 适度经济学三元理论与研究主题 

第一节 三元理论  

第二节 三角范式  

第三节 研究主题  

第七章 适度经济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定性和定量组合

第二节 归纳法、演绎法、溯因法的融合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曲线的适度内涵

第四节 适度经济学曲线的设计与思考  

第八章 适度经济学政策原则 

第一节 决策者的适度守则

第二节 合理评价适度经济政策的原则

第九章 适度经济学宏观案例研究 

第一节 美国早期工业化困境的适度平衡

第二节 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共享原则(1783—1920)  

第三节 美国治理贫困路径的理性演化(1933—2000)

第四节 中国早期经济改革的适度路径  

第十章 结语 

第一节 西方经济思想史的视野

第二节 适度经济学的特点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对未来经济学走向的思考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