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基层群体性事件的参与式治理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62787
  • 作      者:
    卢瑾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云南大学地方政府治理研究丛书:基层群体性事件的参与式治理研究》通过分析当前基层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维稳和维权的张力,指出目前普遍采取的传统压制型治理模式片面强调维稳,没能为基层民众提供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治理效果不佳,甚至会激化矛盾,因此必须考虑治理模式的变革。而参与式治理模式在基层群体性事件治理方面有其优势,它借助公共协商机制提高参与的质量,为民众维护权利提供体制渠道,有效化解民众的不满,以平衡维稳和维权,降低群体性事件发生频率、规模和暴力性。因此,应根据国情,建构以公共协商机制为核心的参与式治理模式防治基层群体性事件。
  《云南大学地方政府治理研究丛书:基层群体性事件的参与式治理研究》适合高校相关领域的教师和学生阅读,也可作为该领域研究人员与政府公务员的参考资料。
展开
精彩书摘
  《云南大学地方政府治理研究丛书:基层群体性事件的参与式治理研究》: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对基层群体性事件的参与式治理的研究源于笔者对基层群体性事件治理及参与式治理模式的持续关注。
  当前,我国进入了社会冲突的高发期,基层群体性事件数量急剧增加,严重危害着社会和谐,能否妥善应对并有效治理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公共治理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基层政府对接着最复杂的基层社会,在日益多元多变的时代,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交织,复杂的利益诉求很难协调,而且除了利益,还有如价值观念的冲突、权利与权力的冲突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历数近些年来各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无论是几年前的孟连事件、瓮安事件,还是近来发生的增城事件、乌坎事件,都表现为基层民众与政府的群体性对抗。这些事件背后的诱因,往往是民众与当地政府缺乏良性沟通的机制,导致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着维稳与维权的两难困境。
  因此,在基层群体性事件治理实践中,找到维权和维稳的平衡点至关重要。稳定是发展的前提,维稳的根本目的是为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更好地保障民众的各项权益。其实,维权也是维稳,只有维权才能更好地维稳。所谓的“维稳”,不是权力维稳,而应是权利维稳,是以保障公众权利为基础的维稳;不是静态维稳,而应是动态的维稳;不是强制维稳,而应是和谐的维稳,是围绕民众所急所盼、所忧所愿充分协商的维稳。如果不能有效平衡维稳与维权的关系,就不能建构基层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有效机制。传统的基层群体性事件治理是传统压制型模式,片面强调维稳和政府权威,治理效果不理想。可见,要有效治理基层群体性事件,需要基层政府与群众良性沟通,倾听民意、维护民权,这就要求基层群体性事件治理模式的变革。
  针对当前基层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参与式治理模式是治理模式变革的恰当选择。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公共危机应急机制,但要从根本上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还需要寻求维权和维稳的平衡点。这就需要政府在保障公众权利的基础上维稳,改革行政决策机制,为长期以来被漠视的社会群体提供参与行政决策的渠道,让他们通过提升与自身利益相关政策的质量来有效维权,这一点恰恰是参与式治理模式的核心关键所在。因此,在我国当下的社会矛盾高发期,参与式治理无疑可以起到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鉴于此,《云南大学地方政府治理研究丛书:基层群体性事件的参与式治理研究》试图从维权和维稳的张力人手,通过分析基层群体性事件治理模式的变革,建构以公共协商机制为核心的参与式治理模式,以平衡维稳和维权,为基层民众提供维护权益的有效机制,从而降低基层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频率、规模和暴力性,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云南大学地方政府治理研究丛书:基层群体性事件的参与式治理研究》分析基层群体性事件的参与式治理模式的变革。参与式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对中国基层群体性事件治理模式的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在理论方面,《云南大学地方政府治理研究丛书:基层群体性事件的参与式治理研究》可以拓展基层群体性事件治理的研究视角,丰富研究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的理论体系,深化参与式民主的理论研究。参与式治理被看做是“参与式民主”“协商民主”的实践,可以进一步深化民主理论。参与式民主是继代表制民主之后形成的新的民主形式,而协商民主理论是参与式民主在当代的新发展。参与式民主理论兴起于20世纪中后期,它试图通过重新强调公民积极地直接参与,弥补代表制民主的不足,其核心是“参与”,指所有的公民直接、完全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而不只是参与投票。但是,参与式民主在早期发展中存在诸多局限,没有回答在具体政治运作中应该如何有效参与。而协商民主恰好沿着参与式民主的方向,回答了这一问题,将重点放在提高参与的质量上,推进了民主理论的发展。然而,许多学者一直在质疑参与式民主和协商民主理论在现实中的可行性,以及参与式民主在中国的适用性。因此,《云南大学地方政府治理研究丛书:基层群体性事件的参与式治理研究》有助于回答这些疑问,以进一步推进民主理论的研究。
  二是在实践方面,《云南大学地方政府治理研究丛书:基层群体性事件的参与式治理研究》有利于促进政府转变处置基层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模式,为基层民众提供维护权益的有效机制,从而降低基层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频率、规模和暴力性。首先,在我国当下的社会矛盾高发期,参与式治理研究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其次,通过基层群体性事件的参与式治理研究,可提供一套稳健的操作方案,促进基层群体性事件治理模式的变革,找到维稳与维权的平衡点。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关于群体性事件治理的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参与式治理的研究
三、小结
第三节 研究路径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基层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的困境
第一节 基层群体性事件概述
一、基层群体性事件的内涵
二、基层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
三、我国基层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态势
第二节 基层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和经济因素
二、文化和心理因素
三、政治和法律因素
第三节 我国基层群体性事件治理面临的困境:维稳与维权

第二章 从压制到参与:基层群体性事件治理模式变革
第一节 传统压制型治理模式的反思
一、传统压制型治理模式的特征
二、传统压制型治理模式的案例
三、传统压制型治理模式的局限
第二节 参与式治理模式的变革
一、参与式治理模式的理论渊源
二、参与式治理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三、参与式治理模式的功能
第三节 从压制到参与的转向:寻求维稳与维权的平衡

第三章 公共协商:基层群体性事件参与式治理的有效机制
第一节 公共协商机制的内涵
一、公共协商机制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公共协商的发展
三、公共协商机制的特点
第二节 公共协商应对基层群体性事件的实践
一、我国公共协商的实践形式和内容
二、公共协商防治基层群体性事件的案例
三、公共协商应对基层群体性事件的经验
第三节 建构多维公共协商机制:平衡维稳与维权

第四章 基层群体性事件参与式治理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 参与式治理模式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参与式治理面临的社会风险
二、参与式治理的理论局限
三、我国推进参与式治理的现实困境
第二节 我国参与式治理模式发展的机遇
一、我国发展参与式治理的有利因素
二、国外参与式治理的经验借鉴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
第三节 以微观参与推进基层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变革
一、民主路径:推进微观层次的协商民主
二、社会路径;培育社会组织发展非正式公共领域的参与
三、制度路径:加强基层参与的制度化与法治化
四、文化路径:塑造基层社会的参与型政治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