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的力量: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志愿组织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37899
  • 作      者:
    罗峰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社区志愿组织是一个关乎人社会属性的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构建以及社会和谐的微观基础等宏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罗峰教授将其以前的关于政党、政府等方面的研究整合在“社区公共治理”的框架下;且在研究方式上走出了书斋,深入社区蹲点、访谈,在取得了一手材料后进行理论分析,把理论与实践较好的结合了起来。通过社区发现中国崛起的秘密,通过社区拓展我党治国理政的空间,通过社区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细微之处见真知,细微之处见大义。社区的价值就在于此!
        居民自治、志愿组织的活动作为社区治理较为重要的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个人与公共事务的联结点。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生活在安全、祥和、温暖的社区中,将是中国国家治理之大幸。对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来说,如果能够把社区中温暖的社会关系视为财富,那么也将是人生之大幸!

展开
作者简介

      罗峰,男,1972年生,湖北人,1996年毕业于湖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1999年、200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获管理学硕士、法学(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校MPA中心主任,教授。兼任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秘书长、上海市公共政策研究会秘书长和上海东方青年学社副秘书长等职;曾赴法国国立行政学院、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等院校(2011年8月-12月)访问、访学;入选上海年度(2011)社科新人,曾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2012)等荣誉称号。现主要从事公共治理、公共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省部级课题3项。《执政党与社会整合》(合著)和《公共政策》(主编)等6部著作,在《政治学研究》、《学术月刊》和《中国行政管理》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著作与论文有4项获得包括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在内的省部级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的力量:城市社会治理中的志愿组织》以上海的社区为例,围绕着“志愿组织”、“社区治理”两个核心概念深入解析了中国城市社区场域中的志愿组织和志愿活动,并得出社区志愿组织在中国语境下的结构特征、行动逻辑,特别是政府的治理策略,对社区“善治”有所助益。

展开
精彩书摘

      《社会的力量:城市社会治理中的志愿组织》:
      五、研究特色、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特色
      在理论演绎与现实透视的基础上,从一定意义上说,本研究呈现出了一定的特色;同时,无论是类型学的分析还是案例分析,都不可能涵盖社区治理的丰富实践,因而研究的结论只具有有限的适用性。
      首先,在理论上,将社区志愿组织的生成与和谐社区建设关联起来;对中国城市社区志愿组织进行了类型学上的划分,即内生、植入和动员,以区别于学者早已提出的志愿性与准行政性的划分;并在分析、论证过程中,运用了治理理论与资源依赖理论,它们是社区各治理主体在考量其行动策略时的理论基础。
      其次,论述框架上的特色有二:其一,从静态的组织结构与动态的行动结构上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社区志愿组织,是结构一功能分析方法的一种展开;其二,从理性化组织理论出发,从组织的所具有的结构性要素出发,将对志愿组织的生成、运转置于结构、权力、资源和目标的分析框架中,并将其与和谐社区的建立关联起来,这有利于对研究结论的深度提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对于中国城市社区志愿组织这一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发现与提炼了不同于西方语境下的一些观点或问题。在结构上,发现了其有“公开的文本”与“隐藏的文本”之分;在政府与志愿组织的行动策略上,发现了它们各自“渗透”与“迎合”的方式。而之所以如此,对政府而言,其策略与国家社区建设的相关考核指标与科层压力有关;对志愿组织而言,其策略与它拥有的资源和所处的地位等密切相连。同时,在研究中还发现,尽管社区志愿组织的复杂性、制度化程度并不高,但其拥有比较强的行动能力,甚至有的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和展示了较强的力量,究其原因,这是行政权力嵌入的必然结果;这种嵌入可从行政结构、行政人员对志愿组织的结构与人员的替代上看出。在对社区的微观场域,即小区内的志愿组织观察后发现,其活动的有效性除了来自政府的支持外,还离不开社区民间精英的积极参与。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和谐社区是黏合社区各治理主体、产生集体行动的重要原因,但是,由于社区治理网络运转过程中的行政主导、民众的制度化诉求渠道还有待开拓、社区公共事务处理过程中的行政选择以及社会资本建设中的持续性等问题,使得志愿组织之于和谐社区建设又不能盲目乐观与过分拔高。
      (二)资料来源
      本研究是在田野调查基础上的规范研究,因而需要大量的现实资料。由于首先要了解社区层面志愿组织的情况,但对于什么是社区层面的志愿组织有着不同的界定。本研究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注意遵循“一个中心”、“两大重点”、“三个层次”和“四个向度”的原则:
      “一个中心”,由于社区志愿组织与国家的社区建设运动密切相关,即注意从纵向维度上收集从国家到上海市区层面关于社会建设方面的相关文件,特别是民政系统下发的有关文件。
      ……

展开
目录

序一 王邦佐// 001
序二 刘建军// 001

导论// 001

第一章 志愿组织与社区治理:理论基础// 025
一、 单位制的衰落与社区治理网络的形成// 026
(一) 单位体制:形成、依赖与衰落// 027
(二) 社区治理结构的生成// 033
二、 社区志愿组织的生成及其意义// 036
(一) 志愿组织及其特征// 037
(二) 社区志愿组织的生成// 039
(三) 社区志愿组织之于和谐社区的意义// 044
三、 社区志愿组织与志愿服务:类型学上的分析// 048
(一) 内生型// 049
(二) 植入型// 051
(三) 行政动员型// 053
四、 社区志愿服务:静态结构与动态过程// 055
(一) 静态结构——社区志愿服务的要素// 056
(二) 动态过程——社区志愿服务的过程// 060
五、 小结// 062

第二章 社区志愿组织的结构与类型// 065
一、 L街道社区志愿组织的结构分析:公开的文本与隐藏的文本// 067
(一) L街道概貌// 068
(二) “阳光协会”的组织结构与职能// 068
(三) “阳光协会”的管理体制与职责// 073
二、 K街道社区志愿服务概况与类型// 075
(一) K街道概貌// 076
(二) K街道社区志愿服务概况// 077
(三) 社区志愿服务类型:动员、植入与内生// 083
三、 居委会(小区)场域中的志愿组织// 092
(一) 志愿组织的活动类型// 092
(二) 居委会与志愿组织:以科普工作为例// 094
四、 小结// 099

第三章 非对称性资源依赖下的行动策略// 107
一、 “文明劝导队”的活动及其治理策略// 109
(一) “文明劝导队”概述// 109
(二) “文明劝导队”的活动展示// 110
(三) 软硬兼施:“文明劝导队”的治理策略// 119
二、 K街道社区志愿服务的行动策略:资源依附理论的视角// 124
(一) 目标定位// 124
(二) 权力或依赖的资源基础// 130
(三) 行动过程// 134
三、 “市民寻访团”中的社区精英// 139
(一) 案例:一个共产党员志愿者的心声// 139
(二) “市民寻访团”的运作特征// 142
四、 小结// 144

第四章 慈善超市中的志愿活动:创建与运转的合法性分析// 151
一、 慈善超市与志愿活动:美国的概述// 153
(一) 慈善超市// 153
(二) 志愿者与非营利组织// 155
(三) 慈善超市中的志愿者与志愿活动// 157
二、 慈善超市的建立与行政推动:以上海C社区为例// 161
(一) 民政部门的部署// 162
(二) 街道党政部门的推动// 164
(三) 民间组织运作// 170
三、 C社区慈善超市的运作:合法性视角的分析// 176
(一) 理论分析:志愿组织的合法性及其困境// 177
(二) C社区慈善超市的运作现状:志愿者参与及其运作方式// 180
(三) 慈善超市的合法性形成与政府责任// 194
四、 小结// 199

第五章 总结与评论:理性化组织理论视角中的社区志愿组织// 203
一、 结构// 205
(一) 水平分化// 206
(二) 垂直分化// 209
(三) 地域分化// 210二、 权力// 212
(一) 公共权力嵌入的考量// 213
(二) 行政权力主导的限度// 215
三、 资源// 218
(一) 资源弥散// 219
(二) 资源支撑// 222
四、 目标// 227
(一) 和谐社区的内涵要素// 228
(二) 社区志愿服务与社区和谐// 229
(三)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问题// 231
五、 路径// 234
(一) 治理网络中初始行动者的生成问题// 234
(二) 组织网络中的信任问题// 235
(三) 治理网络中的协调与整合问题// 237
(四) 与志愿组织的关联// 237
六、 余论// 239

参考文献// 242

后记// 24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