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研究(1931-1945)》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共14年,从相关政策、妇女组织以及妇女抗日救亡活动等方面直接记述和反映妇女投身抗战的历史过程。在民族生存面临严重危机的艰难时刻,国共两党制定了妇女抗日救亡的政策,这些政策在动员妇女投身抗战洪流时起到了关键作用。妇女抗日救亡组织在各地相继建立,各阶层的妇女主动团结起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结成各界妇女的联合阵线,投身民族救亡的洪流中。慰劳募捐,奔赴前线,参军参战以及战地服务等成为妇女支援和参加抗战的主要形式。战乱中以战时儿童保育会为主的妇女团体,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救助和保育了近3万名难童,为民族解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战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研究(1931-1945)》也展现了根据地和国统区妇女广泛参加生产运动以及参政运动的历史过程。广大妇女参加生产为战时经济的发展和抗战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而根据地和国统区妇女参政呈现出参政主体多元性、参政方式多样性的特点,她们在民族危亡之际在抗日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积*推动民主宪政运动,争取平等权益。妇女抗日救亡报刊在宣传和动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是反击战时“妇女回家”言论的主要阵地。
《抗战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研究(1931-1945)》以国统区和根据地的妇女运动为主,同时反映了沦陷区妇女的情况,以东北、上海和北平为例,记述了妇女在日伪残暴的殖民统治下以各种方式开展抵抗侵略的活动。除了与战争直接相关的问题外,《抗战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研究(1931-1945)》还关注了战时妇女自身的状况。战争的爆发,造成的传统社会体制和结构松动瓦解,给妇女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抗战时期,妇女教育、妇女职业取得重要进展,农村地区的妇女健康问题开始受到关注。《抗战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研究(1931-1945)》在*后一章讲述普通妇女与抗战的故事,以平西根据地、延安的普通妇女为例,通过口述回忆等资料展现不同于以往抗战宏大叙事的妇女个体形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