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的价值分几个方面:一是在研究范畴上,本书以再生产领域的儿童照顾活动为分析对象,通过考察1949年以来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对儿童照顾安排带来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对男女带来的不平等影响,并揭示了再生产领域的性别不平等与生产领域的性别不平等有着密切关联,突破了现有研究聚焦于生产领域变化与妇女劳动力市场参与恶化之间的关系,拓宽了性别不平等的研究范围。
二是在研究视角上,以往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社会政策的研究往往仅注重剖析社会政策对妇女产生的不平等影响,而忽视了可能对男性导致的不平等。本书将男性也考虑进来,发现国家对儿童照顾的政策安排也导致了男性在获得亲职权利上的不平等。本书有助于推动以后对性别和社会政策关系的探讨同时关注男女两性的利益,以使社会政策更好地体现性别正义。
20世纪中叶以来,一个世界性的趋势是传统由家庭承担的照顾责任逐渐释放出来,或多或少迈向去家庭化( defamilialization )的阶段。本书以中国的儿童照顾为例,试图回答以下三个核心问题:这种转变“因何”发生?国家是“如何”重新分配儿童照顾的责任与成本?导致了怎样的社会后果?通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综合运用政策文本、统计资料和调查数据,本书对中国儿童照顾政策的起源、内容和影响进行了整体性研究,并试图以儿童照顾为透镜,探讨家-国关系、性别与国家社会政策之间的复杂联系以及社会不平等问题。本书的结构可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的问题、视角和方法。正文部分共六章。首先论述了儿童照顾成为公共领域议题的正当性和儿童照顾政策作为社会政策的合法性。第三章至第五章全面描述和分析了儿童照顾问题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政策的历史演变、实践以及社会影响。第六章对西方发达国家儿童照顾政策的内容、特点与社会影响进行了全面剖析,并总结出对中国的借鉴意义。第七章致力于公共政策的讨论,提出了解决我国儿童照顾安排的困境以及儿童照顾涉及的权利、机会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的可能途径。结语部分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研究的创新、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
总序 / 1
自序 / 1
第一章 导论 / 1
1.1研究缘起 / 1
1.2照顾作为一个研究概念的发展 / 3
1.3性别、家庭与国家视角下的儿童照顾与政策研究 / 4
1.4分析视角和方法 / 12
1.5章节结构 / 15
第二章 儿童照顾政策形成的理论基础 / 17
2.1性别平等:马克思主义和女权主义视角 / 17
2.2家庭失灵:功能主义视角 / 20
2.3公民权保护:公民权利理论视角 / 25
2.4市场失灵:经济学视角 / 26
2.5社会投资:新福利主义视角 / 30
2.6小结 / 33
第三章 中国儿童照顾问题产生和发展的政治过程 / 35
3.1从“家事”到“国事” / 35
3.2儿童照顾的再家庭化 / 49
3.3小结 / 56
第四章 中国儿童照顾政策的内容与演变 / 58
4.1公共照顾服务政策 / 59
4.2亲职假政策 / 70
4.3经济支持政策 / 75
4.4小结 / 77
第五章 儿童照顾安排的实践与变迁 / 80
5.1家庭是为儿童提供照顾的最主要部门 / 80
5.2儿童获得正式照顾的机会逐渐扩大 / 83
5.3母亲是年幼子女的主要照顾者 / 87
5.4照顾提供的代际转移趋势明显 / 88
5.5非正式的私人照顾服务使用较少 / 91
5.6小结 / 93
第六章 中国儿童照顾政策的社会影响 / 95
6.1儿童照顾政策减少社会不平等的矛盾性表现 / 95
6.2儿童照顾政策与性别不平等 / 103
6.3儿童照顾政策与阶层分化 / 111
6.4儿童照顾政策与城乡分化 / 117
第七章 儿童照顾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 123
7.1西方工业化国家儿童照顾政策的构成与变迁 / 124
7.2儿童照顾政策模式比较:目标、特征及决定因素 / 137
7.3儿童照顾政策的社会经济影响 / 154
7.4西方儿童照顾政策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 163
第八章 理论思考与政策讨论 / 166
8.1国家与家庭之间的互动关系 / 166
8.2照顾劳动的性别分工与男女平等 / 171
8.3行动方向与政策建议 / 173
参考文献 / 186
后记 /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