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组织响应自然灾害研究:以2008年以来重特大地震灾害为主线》: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从2008年5月14日至11月底,全国抗震救灾捐赠款物共计751.97亿元。在灾后重建中,这些资金多数用于硬件建设、物资购买和现金救助等方面,涉及软件建设、社区发展的项目比重并不高。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看到了一些带有前瞻性的创新做法,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以下称中国红基会)、南都公益基金会分别实施的专门针对救灾社会组织的项目。中国红基会拿出了2000万元资金,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资助社会组织在灾区开展公益项目,其中多数属于生计与社区发展、社会服务的范畴;南都公益基金会则拿出1000万元,专门用于救灾社会组织的行政开支或项目经费。此外,一些来自港澳台或国外的非营利组织(如台湾慈济、香港乐施会、世界宣明会等)也扎根社区,开展长期的社会服务和社区发展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不仅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也有少数项目未能完成),也为中国非营利组织如何参与灾后重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还锻炼了一批救灾组织,继而成为后来灾害救援的主力。
(四)社区参与和能力建设
社区参与是提升社区成员自治意识和管理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诸多非营利组织开展社区灾后重建项目的核心理念和手法。该理念背后关注的是社区成员参与、知情和决策的权利。通过提升社区成员这些能力,进而能够促进他们参与推动公共事务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一般来讲,社区参与和能力建设类项目并非单独立项,而是贯穿在其他社区项目当中,比如基建、生计发展等。那么什么样的社区项目带有社区参与和能力提升的目的呢?一般可以考察项目管理的制度是否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
·民主立项:项目的内容是通过社区参与项目评估和项目设计来确定的,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社区小组会议、社区代表会议、社区居民大会的投票排序确定项目内容、投工投劳和配套资金充分参与讨论,发表意见;
·自我管理:项目社区需要成立项目管理小组,由社区成员选出来的居民代表组成。小基建项目要有4~5个居民小组来管理,包括施工、物资采购、物资保管、监督和资金管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