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93718
  • 作      者:
    陆永胜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陆永胜,男,出生于1978年,河南南阳人,哲学博士。贵州省高校社科基地贵阳学院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副教授。兼任贵州省阳明学学会副秘书长,贵阳市哲学学会副秘书长,贵州省儒学会会员,贵州省美学学会会员,贵阳王阳明研究会会员。从事中国哲学、文艺美学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王阳明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当下存有的明觉良知即为境界,它包含着圆融了道德与审美的三种境界形态——仁境、诚境和乐境,三者各具特色而又相互交融,并以乐境为较高追求。本书拓展了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的维度,阐述王阳明所处的人文世界,考察儒学(道统、功夫论等)流变中的阳明心学,并关注二者的相互影响,试图对阳明美学有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展开
精彩书摘
  《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
  在阳明看来,“良知”既是一种本体,也是一种先验的善;致良知之“致”即“至”,即“行”即“格物”即“正”。可是为什么要“致”呢?按照阳明的说法,因为“心之本体”为欲、习所害而遮蔽:“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吾心良知处。然知得善,却不依这个良知便做去,知得不善,却不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则这个良知便遮蔽了,是不能致知也。”这就是阳明所提出的需要“致”的原因。那么如何“致良知”呢? 
  阳明说:“然欲致其良知,亦岂影响恍惚而悬空无实之谓乎?是必实有其事矣。故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所谓“致其良知”是实事,这个实事皆由“意”接触,而“意”接触事时有正和不正,因此,“致良知”就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而如此“致良知”达到的目标便是:“今焉于其良知所知之善者,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为之,无有乎不尽。于其良知所知之恶者,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去之,无有乎不尽。然后物无不格,而吾良知所知者无有亏缺障蔽,而得以极其至矣。”故“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可见,“致良知”本质上是一种按照良知格物以恢复本心的修养方法,却不是读书扩充知识的方法:“‘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不过阳明认为,“致良知”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得到的,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唯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一 花映世界
儒学流变中的阳明心学
第一节 功夫论视阈中的阳明心学道统
一 功夫维度中的孔学分化
二 理学道统分野下的阳明心学道统
三 理学功夫分疏下的阳明心学功夫取向
第二节 心意之间:心学功夫进路中的阳明心学功夫
一 象山学的本心与“去意”功夫
二 阳明学的良知与“诚恶意”功夫
三 蕺山学的道体与“诚善意”功夫

第二章
人文世界
明代的儒学活动
第一节 宋明时代儒释道的互动
一 儒学的视角
二 佛教的视角
三 道家与道教的视角
第二节 以阳明为中心的士人社群活动
一 中晚明士人讲学活动的前期研究及其检视
二 王阳明的讲学交游及其省察
第三节 王阳明“以心解佛”及其诠释学省察
一 是其所非的本体
二 非其所是的功夫
三 非之又非的境界
四 是与非的诠释学省察

第三章
心体世界
良知品格与美学意蕴
第一节 阳明心学及其理论品格
一 心即理:阳明心学本体的义理内涵
二 阳明心学的理论品格
第二节 良知内涵及其二重性品格
一 良知的内涵
二 良知的二重性品格
第三节 良知二重性的美学意蕴

第四章
德美世界
道德与审美的圆融
第一节 道德与审美的圆融何以可能
一 二重性良知:道德与审美圆融的依据
二 德艺美合一:道德与审美圆融的途径
第二节 新人文精神:德美世界的呈现
一 生命:理性与自由的合和
二 艺境:理性自由生命的绽放

第五章
人格世界
人格美的追求
第一节 谦谦君子
第二节 狂者胸次
第三节 圣人气象

第六章
艺术世界
书心乐道
第一节 音乐美论
一 王阳明的音乐实践
二 心为乐体的音乐本质观
三 体用合一的乐教思想
四 乐(yue)道合一的乐(le)境
第二节 书画美论
一 书画遗存
二 艺道合一

第七章
意义世界
人从存在走出
第一节 明镜之心:心体的自我呈现
一 “四 句教”与逆觉体证的审美功夫
二 “磨上用功”与明镜之心
第二节 心物圆融:心体对万物的含化
一 道德之域的单向度构建
二 审美之域的双向度构建
三 “类心”与意义世界
第三节 从“在”到“有”:境界的生成

第八章
审美境界
仁、诚合乐
第一节 仁境:阳明美学的道德价值诉求
一 无执而洒落
二 一 体之仁
第二节 诚境:阳明美学的意义价值取向
一 诚之真境
二 诚之神境
第三节 乐境:阳明美学的终极追求
一 中和之乐
二 自得之乐

第九章
一 花耀世界
阳明美学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贵族性与平民化的合一
一 本体层面的合一
二 功夫层面的合一
三 境界层面的圆融
第二节 哲学践行的心灵之路
一 当代哲学践行视阈下的阳明心学美学
二 心学践行的展开向度与价值省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