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
在阳明看来,“良知”既是一种本体,也是一种先验的善;致良知之“致”即“至”,即“行”即“格物”即“正”。可是为什么要“致”呢?按照阳明的说法,因为“心之本体”为欲、习所害而遮蔽:“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吾心良知处。然知得善,却不依这个良知便做去,知得不善,却不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则这个良知便遮蔽了,是不能致知也。”这就是阳明所提出的需要“致”的原因。那么如何“致良知”呢?
阳明说:“然欲致其良知,亦岂影响恍惚而悬空无实之谓乎?是必实有其事矣。故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所谓“致其良知”是实事,这个实事皆由“意”接触,而“意”接触事时有正和不正,因此,“致良知”就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而如此“致良知”达到的目标便是:“今焉于其良知所知之善者,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为之,无有乎不尽。于其良知所知之恶者,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去之,无有乎不尽。然后物无不格,而吾良知所知者无有亏缺障蔽,而得以极其至矣。”故“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可见,“致良知”本质上是一种按照良知格物以恢复本心的修养方法,却不是读书扩充知识的方法:“‘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不过阳明认为,“致良知”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得到的,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唯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