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隋唐长安佛教社会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118414
  • 作      者:
    季爱民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隋唐长安佛教社会史》借鉴宗教社会学的观念,依据西域文献、出土铭文和传世资料,以个案的形式分析佛教对于都城政治与社会生活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考察佛教与社会关系的变迁过程。分为秩序和理性两个主题:前者从多角度讨论了佛教在长安社会秩序形成与转变中的意义,后者展现了盛唐以降传统信仰方式与理性信仰对于居民生活的不同影响。从社会史的角度克服宗派史视角的缺陷,有助于讨论佛教思想的社会意义。作者立足于多元史料的排比,考订僧侣行实、世俗社会的供养事迹以及寺院史迹,揭示都城佛教社会史的新面貌,清晰呈现了从隋初到唐末长安寺院的历史脉络,对于中古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初期禅宗史研究都有学术推进。
展开
精彩书摘
  《隋唐长安佛教社会史/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可见,韩斡为寺院画了佛殿释梵天女、《弥勒下生经》画、西院北方天王(又名毗沙门天王)、净土壁中的二十四圣、三门神等多处人物画。韩斡与王家长期交往,能以缙妾小小人画。 
  有工于山水树木的张璪。“张璪,字文通,吴郡人。初,相国刘晏知之,相国王缙奏检校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坐事贬衡州司马,移忠州司马。尤工树石山水,自撰《绘境》—篇,言画之要诀,词多不载。”可见,张璨受知于王缙。所画山水,见称与长安公卿间:“公盛名赫然。居长安中,好事者卿相大臣既迫精诚,乃持权衡尺度之迹,输在贵室,他人不得诬妄而睹者也。”称为神品:“张藻员外,衣冠文学,时之名流,画松石山水,当代擅价。惟松石特出,古今得用笔法……所画图障,人间至多。今宝应寺西院山水松石之壁,亦有题记,精巧之迹,可居神品也。” 
  有擅长花鸟的边鸾。“边鸾,京兆人也。少攻丹青,最长于花鸟。折枝草木之妙,未之有也。或观其下笔轻利,用色鲜明,穷羽毛之变态,夺花卉之芳妍。”宝应寺“西塔院下边鸾画《牡丹》”。 
  这座寺院汇集长安名家之作,可称得上富丽堂皇。这里还是高僧汇聚之地。初度僧人名额有“三十”、“三七”、“三十七”三种说法。“十”与“七”形近,最初名额当只有二十多人。顺和尚应是其中一位。崔造(737787)夫人柳氏(? 795)居住在安仁里。柳氏“既婴未亡之痛,深惟出世之法。受微言于顺禅师,以莲花普门,为方寸津筏”。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寺院的社会等级与相互关系
第一节 寺院的社会等级
一、皇室建立的寺院
二、贵族与民间供养的寺院
第二节 寺院社会等级的维持与升降
一、寺院社会等级的维持
二、寺院社会等级的升降
第三节 寺院之间的关系
一、高僧在寺院之间的居止选择
二、寺院之间的利益矛盾
小结

第二章 佛教宣传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佛教宣传的新“旧”格局——两种《盂兰盆经赞述》的撰写背景与影响
一、玄奘师徒推动新译佛典世俗传播的努力
二、新“旧”宣传方式的并列格局
三、两种宣传方式的影响
第二节 佛教宣传与社会的互动——《金刚般若经灵验记》的编写与流传
一、各种编集本之间的关系
二、《金刚般若经灵验记》与初唐长安佛教信仰
三、庾信人冥故事与初唐舆论宣传
四、故事改编与7世纪下半叶佛教宣传新动向
第三节 《陀罗尼集经》宣传与贵族供养“
一、两京地区密教传播的合法化”
二、慧日寺译经与贵族供养“
三、道教徒宣传密教新说”
小 结

第三章 唐前期国家寺院经营与政治秩序
第一节 动态的国家寺院网络
第二节 国家寺院集中区域的变化
一、初唐安福门街两侧的国家寺观
二、洛阳上东门街、定鼎门街两侧的国家寺观
三、盛唐延喜门街两侧的国家寺观
第三节 宗教宣传与儒家伦理
一、佛教宣传与孝道伦理
二、道教宣传与孝道伦理
三、宗教宣传与国家宗教实践
第四节 国家寺院与政治秩序“
一、南北朝至隋唐国家寺院名称的变化
二、纪念性寺院与礼仪秩序
三、国家寺院与政治秩序
小 结”

第四章 唐前期佛教信仰与家庭秩序“
第一节 贵族生活与佛教供养”
第二节 佛教信仰与士大夫的家庭秩序
一、夫妇相处之道“
二、尊卑与长幼关系
三、家庭内外之间的关系”
四、丧葬安排“
第三节 佛教供养与居民家庭生活”
第四节 佛教信仰牵动家庭秩序“
一、护持伦理关系
二、牵离家庭秩序
小结

第五章 从边缘到中心:盛唐初期的都市社会与东山禅法
第一节 东山法门北传
第二节 士大夫宗教议论与东山禅法
一、武后后期
二、中宗时期
三、睿宗至玄宗初期
第三节 居民信仰方式的新趋向
第四节 东山禅法在佛教社会史中的地位

第六章 唐中后期的权势阶层与僧团流动
第一节 国家寺院与僧团流动
一、供奉皇室的寺院
二、为国祈福的寺院
三、坊市宣传性寺院
第二节 新兴权贵的佛教经营
第三节 权势阶层与僧人流动
一、乘如进入长安
二、圆敬居住宝应寺
三、良贲徙居集州
小结

第七章 会昌毁佛的社会反响
第一节 功德使权力进退
一、功德使逐渐丧失权力
二、功德使恢复权力
第二节 寺院存毁与改名史事
一、寺院存毁的记载
二、寺院损毁的程度
三、”依旧名额“与”改名旧额“
第三节 僧尼生活变动
第四节 世俗社会的反应
一、士大夫的态度
二、宦官的佛教经营
三、居民信仰方式的沿袭
小 结
结论 信仰生活的秩序与理性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